文献综述 | 第1-21页 |
1 棉花黄萎病菌鉴定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1 形态学鉴定 | 第8-9页 |
1.2 营养亲和性鉴定 | 第9-10页 |
1.3 同工酶技术 | 第10-11页 |
1.4 免疫鉴定技术 | 第11页 |
1.5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鉴定 | 第11-12页 |
1.6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鉴定 | 第12页 |
1.7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鉴定 | 第12-13页 |
2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研究 | 第13-15页 |
3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 | 第15-17页 |
4 ISSR技术的诞生及应用 | 第17-21页 |
4.1 ISSR标记技术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8页 |
4.2 遗传图谱的构建和抗性基因的标记 | 第18-19页 |
4.3 DNA指纹库的建立 | 第19页 |
4.4 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9-21页 |
引言 | 第21-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1 材料 | 第23-24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23页 |
1.2 供试试剂 | 第23页 |
1.3 所用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2 方法 | 第24-27页 |
2.1 大丽轮枝菌D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2.2 引物的配制 | 第25页 |
2.3 大丽轮枝菌ISSR-PCR最佳体系的建立 | 第25页 |
2.4 大丽轮枝菌基因组DNA的ISSR-PCR扩增 | 第25页 |
2.5 ISS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25-26页 |
2.6 计算公式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8页 |
1 棉黄萎病菌的DNA提取 | 第27页 |
2 ISSR分析最佳体系的建立 | 第27-32页 |
2.1 DNA浓度对ISS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 Mg~(2+)浓度对ISS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28页 |
2.3 引物浓度对ISS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 dNTP浓度对ISS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2.5 Taq DNA聚合酶浓度对ISS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30页 |
2.6 退火温度对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30-32页 |
3 大丽轮枝菌的ISSR分析 | 第32-38页 |
3.1 ISSR引物的筛选及对黄萎病菌的指纹扩增结果 | 第32-34页 |
3.2 黄萎病菌基于ISSR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4-35页 |
3.3 大丽轮枝菌基于ISSR的多态性与落叶与否、致病力间的相关性 | 第35-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1 关于大丽轮枝菌的基因组DNA提取 | 第38页 |
2 关于ISSR的稳定性与可行性 | 第38页 |
3 致病力与多态性的相关性 | 第38-39页 |
4 关于棉黄萎病菌进一步研究探讨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52页 |
英文摘要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