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文献研究 | 第10-22页 |
一、急性疼痛的产生机制 | 第10-12页 |
(一) 中医对急性疼痛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10-11页 |
(二) 现代医学对于急性疼痛产生机制的认识 | 第11-12页 |
二、急性疼痛的治疗处理 | 第12-15页 |
(一) 传统医学对于急性疼痛的治疗处理 | 第12-14页 |
(二) 现代医学对于急性疼痛的治疗处理 | 第14-15页 |
三、针刺用于急性疼痛的镇痛研究 | 第15-22页 |
(一) 针刺用于急性疼痛的止痛机制 | 第15-17页 |
(二) 针刺用于腕关节附近部位止痛的治疗方案设计 | 第17-22页 |
临床研究 | 第22-32页 |
一、病例选择 | 第22-23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22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22页 |
(三) 纳入标准 | 第22-23页 |
(四) 排除标准 | 第23页 |
三、一般资料 | 第23-24页 |
(一) 针刺镇痛研究组(实验组) | 第23页 |
(二) 盐酸曲马多(奇曼丁)镇痛研究组(对照组) | 第23页 |
(三) 未予处理镇痛研究组(空白组) | 第23页 |
(四) 三组病例性别、年龄分布比较(见表1) | 第23-24页 |
(五) 三组病例骨折类型比较(见表2) | 第24页 |
(六) 特殊情况处理 | 第2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一) 研究方案 | 第2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五、研究结果 | 第27-32页 |
(一) 三组病人接诊病人时的疼痛评价(见表三) | 第27页 |
(二) 接诊时病人疼痛描述词分布(见表四) | 第27-28页 |
(三) 各组病人治疗过程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价(见表五) | 第28-29页 |
(四) 各组病人治疗过程不同时间点的VAS疼痛评价(见表六) | 第29-30页 |
(五) 三组病人针刺后15min的疼痛评分对比(见表七) | 第30页 |
(六) 三组病人复位后即时的疼痛评分对比(见表八) | 第30页 |
(七) 三组病人复位后15min的疼痛评分对比(见表九) | 第30页 |
(八) 三组病人复位后即时的VAS疼痛评分对比(见表十) | 第30-31页 |
(九) 三组病人复位后即时的VAS疼痛评分对比(见表十一)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6页 |
一、桡骨远端骨折的特点及中医治疗策略 | 第32页 |
二、急性疼痛的机制 | 第32-33页 |
(一) 急性疼痛的分类 | 第32页 |
(二) 急性疼痛的生理学研究 | 第32-33页 |
三、不同治疗方法对急性疼痛的处理比较 | 第33-35页 |
(一) 中枢镇痛药用于急性疼痛 | 第33页 |
(二) 针刺用于急性疼痛 | 第33-34页 |
(三) 针刺镇痛与中枢类镇痛药镇痛机制、效果的比较 | 第34-35页 |
四、针刺用于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的止痛穴位选择依据 | 第35页 |
五、文献指标的选择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附录 | 第42-46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