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第一章 绪 论 | 第6-9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6-7页 |
1.2 现状及方向 | 第7-8页 |
1.3 研究结果 | 第8-9页 |
第二章 语音编码技术基础 | 第9-18页 |
2.1 语音产生的离散时域模型 | 第9-11页 |
2.2 语音信号的短时分析技术 | 第11-14页 |
2.2.1 语音信号的存储和加窗 | 第11-12页 |
2.2.2 语音信号的短时能量、短时平均幅度和短时过零率 | 第12页 |
2.2.3 语音信号的短时自关函数、短时频谱以及短时基音周期 | 第12-14页 |
2.3 语音压缩编码方法的分类 | 第14-16页 |
2.4 语音编码算法的评价 | 第16-18页 |
第三章 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CELP | 第18-30页 |
3.1 CELP编码算法概述 | 第18-19页 |
3.2 线性预测编码(LPC) | 第19-24页 |
3.2.1 LPC分析的基本概念 | 第19-21页 |
3.2.2 线谱对(LSP)和线谱频率(LSF) | 第21-24页 |
3.2.3 线性预测与语音产生模型之间的关系 | 第24页 |
3.3 矢量量化VQ | 第24-28页 |
3.3.1 矢量量化的基本原理 | 第25页 |
3.3.2 矢量量化中码本的生成 | 第25-26页 |
3.3.3 CELP中的码本搜索算法 | 第26-28页 |
3.4 CELP中的感知加权滤波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典型的CELP算法分析 | 第30-51页 |
4.1 美军标4.8kbit/s语音压缩标准FS1016 | 第30-33页 |
4.1.1 编码器概述 | 第30-32页 |
4.1.2 编码器输出参数编码 | 第32页 |
4.1.3 解码器概述 | 第32-33页 |
4.1.4 计算量估计: | 第33页 |
4.2 ITU-T G.723.1双码率语音压缩标准 | 第33-37页 |
4.2.1 G.723.1编解码概述 | 第34-35页 |
4.2.2 G.723.1中的MP-MLQ和ACELP分析 | 第35-37页 |
4.2.3 G.723.1协议的软件仿真结果 | 第37页 |
4.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W-CDMA中的语音编解码器AMR | 第37-48页 |
4.3.1 AMR 4.75kbit/s模式下的编码器原理 | 第37-44页 |
4.3.2 AMR 4.75kbit/s模式下解码器原理 | 第44-46页 |
4.3.3 AMR中的源速率控制 | 第46-47页 |
4.3.4 AMR系统的复杂度估计 | 第47-48页 |
4.4 采用共轭结构代数码本激励的8kbit/s压缩标准—G.729 | 第48-51页 |
第五章 采用G.729的数字电话实现 | 第51-59页 |
5.1 硬件方案设计 | 第51-53页 |
5.2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第53-55页 |
5.3 帧格式 | 第55页 |
5.4 数字电话DSP实现中的关键技术 | 第55-59页 |
第六章 进一步降低速率和复杂度考虑 | 第59-62页 |
6.1 采用非连续传输(DTX)降低语音编码速率 | 第59-61页 |
6.2 采用帧内基音延迟差分编码进一步降低语音编码速率 | 第61页 |
6.3 进一步降低语音压缩编码的复杂度 | 第61-62页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附录A 双路Modem热备份功能的实现 | 第63-68页 |
附录B LPC正则方程组的自关解法 | 第68-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