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31页 |
§1.1 引言 | 第7-8页 |
§1.2 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技术 | 第8-26页 |
§1.2.1 模型的几何简化技术 | 第8-11页 |
§1.2.2 图像建模与绘制技术 | 第11-14页 |
§1.2.3 混合建模与绘制技术 | 第14-26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 第26-27页 |
§1.3.1 目的 | 第26-27页 |
§1.3.2 意义 | 第27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7-29页 |
§1.5 论文的组织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基于几何投影的3D Warp算法 | 第31-65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几何模型的绘制条件 | 第32-36页 |
§2.2.1 投影条件 | 第32-34页 |
§2.2.2 光照条件 | 第34-36页 |
§2.3 几何投影下深度图像的Warp变换公式 | 第36-54页 |
§2.3.1 由透视投影图像变换至透视投影图像 | 第36-41页 |
§2.3.2 由透视投影图像变换至平行投影图像 | 第41-47页 |
§2.3.3 由平行投影图像变换至透视投影图像 | 第47-49页 |
§2.3.4 由平行投影图像变换至平行投影图像 | 第49-50页 |
§2.3.5 象素点颜色值的Warp变换 | 第50-54页 |
§2.4 算法总结 | 第54-57页 |
§2.5 算法复杂度分析与算法比较 | 第57-59页 |
§2.5.1 算法复杂度分析 | 第57-58页 |
§2.5.2 算法比较 | 第58-59页 |
§2.6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59-64页 |
§2.7 结论 | 第64-65页 |
第三章 对象模型的快速Warp变换算法 | 第65-91页 |
§3.1 引言 | 第65-66页 |
§3.2 算法概述 | 第66-68页 |
§3.3 透视投影下深度图像的快速Warp变换 | 第68-79页 |
§3.4 平行投影下深度图像的快速Warp变换 | 第79-83页 |
§3.5 算法总结 | 第83-87页 |
§3.6 算法复杂度分析与算法比较 | 第87-89页 |
§3.6.1 算法复杂度分析 | 第87页 |
§3.6.2 算法比较 | 第87-89页 |
§3.7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89-90页 |
§3.8 结论 | 第90-91页 |
第四章 几何模型的自适应图像建模 | 第91-108页 |
§4.1 引言 | 第91-92页 |
§4.2 图像模型的获取 | 第92-93页 |
§4.3 图像的拓扑重构 | 第93-98页 |
§4.3.1 图像拓扑重构的必要性论证 | 第93-94页 |
§4.3.2 象素点的深度获取 | 第94-95页 |
§4.3.3 象素点的连接关系获取 | 第95-98页 |
§4.4 图像模型的修正 | 第98-101页 |
§4.4.1 图像模型的错误修正 | 第98-100页 |
§4.4.2 图像模型的完备性修正 | 第100-101页 |
§4.5 冗余检测与层次模型 | 第101-102页 |
§4.5.1 冗余检测 | 第101-102页 |
§4.5.2 层次模型 | 第102页 |
§4.6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102-106页 |
§4.7 结论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基于视觉特征的网格模型简化 | 第108-124页 |
§5.1 引言 | 第108页 |
§5.2 简化准则 | 第108-110页 |
§5.3 基于视点与图像分辨率的区域数据提取与模型重构 | 第110-115页 |
§5.3.1 基于视点的区域数据提取 | 第111-113页 |
§5.3.2 基于图像分辨率的网格重构 | 第113-115页 |
§5.4 基于多边形顶点法矢量的网格模型简化 | 第115-118页 |
§5.4.1 绘制精度定义 | 第115页 |
§5.4.2 算法描述 | 第115-117页 |
§5.4.3 算法总结 | 第117-118页 |
§5.5 基于网格与图像匹配的纹理填充 | 第118-119页 |
§5.6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119-123页 |
§5.7 结论 | 第123-124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4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34-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