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8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22页 |
第三部分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第22-43页 |
·实验装置 | 第22-36页 |
·划伤电极装置的改进 | 第22-34页 |
·改进的设想 | 第22页 |
·单稳态触发器的安装 | 第22-24页 |
·A/D、D/A板的选择和采样程序的修改 | 第24-28页 |
·改进后的划伤电极实验装置 | 第28-29页 |
·恒电位划伤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29-34页 |
·旋转失重实验装置 | 第34-35页 |
·带膜表面极化曲线的测量装置 | 第35-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43页 |
·试样的成分、原始组织和制备 | 第36-37页 |
·旋转失重实验方法 | 第37页 |
·线性极化测试 | 第37-38页 |
·带膜表面极化曲线的测量 | 第38-39页 |
·恒电位划伤实验 | 第39-40页 |
·交流阻抗技术 | 第40-43页 |
第四部分 结果与讨论 | 第43-69页 |
·旋转失重实验 | 第43-47页 |
·工业纯钛的旋转失重实验 | 第43-45页 |
·25Cr-22Ni-2Mo不锈钢的旋转失重实验 | 第45-46页 |
·工业纯钛和25Cr-22Ni-2Mo不锈钢旋转失重结果比较 | 第46-47页 |
·线性极化实验 | 第47-50页 |
·极化曲线测试 | 第50-54页 |
·带膜表面的极化曲线 | 第50-51页 |
·从极化曲线考察两种材料的耐蚀性 | 第51-54页 |
·转速对极化曲线的影响 | 第51-53页 |
·温度对极化曲线的影响 | 第53-54页 |
·恒电位划伤实验 | 第54-65页 |
·划伤电位的选定 | 第54页 |
·电位对再钝化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54-58页 |
·恒电位500mV下再钝化动力学参数的测量结果 | 第58-64页 |
·温度对i_o和β的影响 | 第59-61页 |
·温度对Q_p的影响 | 第61-64页 |
·恒电位划伤测试结果和旋转失重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64-65页 |
·交流阻抗测试结果 | 第65-68页 |
·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工业纯钛和25Cr-22Ni-2Mo不锈钢的交流阻抗 | 第65-66页 |
·不同温度下工业纯钛和25Cr-22Ni-2Mo不锈钢的交流阻抗 | 第66-68页 |
·冲刷腐蚀的综合分析 | 第68-69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69-71页 |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第七部分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