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本文的贡献 | 第9-10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0-11页 |
第1章 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介绍 | 第11-17页 |
·相关概念及性质 | 第11-14页 |
·相关概念 | 第11-13页 |
·性质 | 第13-14页 |
·相关工作 | 第14页 |
·join_based算法 | 第14-16页 |
·本章小节 | 第16-17页 |
第2章 模糊对象的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 | 第17-35页 |
·相关定义及性质 | 第17-20页 |
·相关定义 | 第17-20页 |
·性质 | 第20页 |
·模糊对象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算法 | 第20-29页 |
·FB算法 | 第20-21页 |
·剪枝模糊对象 | 第21-22页 |
·减少实例间连接 | 第22-24页 |
·优化剪枝步 | 第24-27页 |
·基于网格的距离计算 | 第27-29页 |
·实验分析 | 第29-34页 |
·时间性能分析 | 第30-32页 |
·挖掘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模糊度阈值范围内模糊对象的co-location模式挖掘 | 第35-45页 |
·问题的提出及相关定义 | 第35-37页 |
·算法 | 第37-42页 |
·基本算法 | 第38-39页 |
·减少挖掘次数 | 第39-40页 |
·缩小挖掘范围 | 第40-42页 |
·实验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三江并流项目中的应用 | 第45-50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45页 |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第45-47页 |
·数据挖掘 | 第47-4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1页 |
·论文总结 | 第50页 |
·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