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引言 | 第7页 |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及其实现条件 | 第7-17页 |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历程 | 第7-8页 |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 | 第8-11页 |
1、充满活力性 | 第8-9页 |
2、多元性与宽容性相结合 | 第9页 |
3、公平性 | 第9-10页 |
4、有序性 | 第10-11页 |
5、诚信性 | 第11页 |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条件 | 第11-17页 |
1、和谐的人际关系 | 第12-13页 |
2、良好的社会秩序 | 第13-14页 |
3、利益矛盾冲突降到最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 | 第14-16页 |
4、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 第16-17页 |
第二部分 信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 第17-38页 |
一、信任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1、心理学角度 | 第18-19页 |
2、伦理学角度 | 第19-20页 |
3、社会学角度 | 第20-22页 |
4、经济学角度 | 第22-23页 |
5、行为学角度 | 第23-24页 |
二、信任的含义及其类型 | 第24-25页 |
1、信任的含义 | 第24页 |
2、信任的类型解析 | 第24-25页 |
三、信任的特点 | 第25-26页 |
1、社会性 | 第25页 |
2、简化性 | 第25页 |
3、时间差和不对称性 | 第25-26页 |
4、不确定性 | 第26页 |
5、生产性 | 第26页 |
6、信任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的,内含共识而非明显的物质结构 | 第26页 |
7、信任的破坏比产生更容易 | 第26页 |
8、信任的互惠性 | 第26页 |
四、信任的道德性:信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 | 第26-27页 |
五、信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 第27-31页 |
1、信任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和谐功能 | 第27-28页 |
2、信任是和谐的社会关系的道德纽带 | 第28-29页 |
3、信任有助于加强社会秩序 | 第29-30页 |
4、信任有利于社会合作 | 第30页 |
5、信任能够降低风险 | 第30-31页 |
六、和谐社会所诉求的信任类型定位 | 第31-32页 |
1、社会任较个人信任更具有社会性 | 第31页 |
2、社会信任所包含的理性成份较个人信任更多 | 第31-32页 |
3、个人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安全"保障机制不同 | 第32页 |
七、信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正面论 据 | 第32-38页 |
1、信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 第32-34页 |
2、信任是正确处理利益矛盾,消除不和谐音符的前提 | 第34-35页 |
3、信任是保证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柱 | 第35-36页 |
4、信任是促进社会秩序良性循环的重要基础 | 第36-38页 |
第三部分 我国当前的信任状况及其信任的建设 | 第38-49页 |
一、概述我国目前信任的状况:存在严重的信任缺失危 机 | 第38-44页 |
1、目前我国的信任缺失危机状况和问题 | 第38-41页 |
2、信任危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负面影响 | 第41-44页 |
二、信任的建设与培养途径 | 第44-49页 |
1、提高教育水平 | 第44-45页 |
2、加强沟通交流 | 第45-46页 |
3、增进认同感 | 第46-47页 |
4、加快社会化的过程 | 第47页 |
5、营造诚信的社会风尚 | 第47页 |
6、加强制度建设 | 第47-49页 |
注释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