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法在大伙房水库引水隧道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1-13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1-13页 |
| ·高密度电法发展概况 | 第13-20页 |
| ·电极排列发展 | 第14页 |
| ·电阻率法反演的发展 | 第14-15页 |
| ·探测深度与装置系数的关系 | 第15-16页 |
| ·图示方法 | 第16页 |
| ·资料处理 | 第16页 |
| ·高密度电法仪器的发展 | 第16-17页 |
| ·国外仪器 | 第17-18页 |
| ·国内研制仪器的概况 | 第18页 |
| ·高密度电法仪的关键技术 | 第18-20页 |
| ·高密度电法的应用 | 第20-22页 |
| ·国内外一些高密度电阻仪及其特点 | 第20-22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高密度电阻率探测方法 | 第23-33页 |
| ·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 ·探测技术基本原理 | 第23页 |
| ·场所满足偏微分方程 | 第23-24页 |
| ·基本方法 | 第24-31页 |
| ·三电位电极系 | 第24-30页 |
| ·视参数及特点 | 第30-31页 |
| ·资料处理 | 第31页 |
| ·系统结构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激发极化法的基本原理 | 第33-44页 |
| ·激发机化效应的存在 | 第33-42页 |
| ·引起激发极化现象的原因 | 第33-39页 |
| ·激发极化找水的方法原理 | 第39-40页 |
| ·激发极化法的工作方法 | 第40页 |
| ·激发极化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 ·激发极化法研究动态 | 第42-44页 |
| ·直流时间域激发极化法研究动态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高密度电法在隧道探测中的应用 | 第44-53页 |
| ·序言 | 第44-47页 |
| ·牛毛河谷主洞涌水情况 | 第44页 |
| ·工作目的与任务 | 第44-45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45页 |
| ·应用高密度仪器的可行性分析 | 第45-46页 |
| ·物探异常成果的使用说明 | 第46-47页 |
| ·测区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 第47-49页 |
| ·测区的地质概况 | 第47-48页 |
| ·隧道掌子面涌水概况 | 第48-49页 |
| ·地球物理特征 | 第49页 |
| ·方法技术及工作布置 | 第49-53页 |
| ·探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 第49-50页 |
| ·方法技术原理 | 第50-51页 |
| ·测网与测线的布置 | 第51-52页 |
| ·技术规程、质量保证与评述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资料的分析与隐患预测 | 第53-64页 |
| ·探测资料的分析与推断 | 第53-60页 |
| ·资料整理过程 | 第53-54页 |
| ·激电中梯视电阻率ρs异常 | 第54页 |
| ·激电中梯视极化率ηs异常 | 第54-56页 |
| ·高密度剖面异常 | 第56页 |
| ·综合分析推断 | 第56页 |
| ·涌水机理及地表塌陷原因分析 | 第56-60页 |
| ·结论建议及隐患预测 | 第60-64页 |
| ·探测结论 | 第60-62页 |
| ·钻探验证建议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8页 |
| ·F2、F3及岩溶低阻异常验证结果 | 第64页 |
| ·F4、F5低阻异常验证结果 | 第64-65页 |
| ·13+456低阻异常验证结果 | 第65页 |
| ·非低阻异常段的验证结果 | 第65页 |
| ·结束语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