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本文的章节结构 | 第18-19页 |
第2章 可生存性定义 | 第19-25页 |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安全性(Security) | 第19页 |
·可靠性(Dependability) | 第19-20页 |
·容错性(Fault Tolerant) | 第20页 |
·服务质量(QoS) | 第20页 |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 | 第20页 |
·可生存性定义综述 | 第20-22页 |
·描述性定义 | 第20-21页 |
·形式化定义 | 第21-22页 |
·基于系统-环境关系的可生存性层次化定义 | 第2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基于层次化的可生存性分析模型 | 第25-39页 |
·可生存性分析模型研究综述 | 第25-29页 |
·按不同建模角度分类 | 第25-26页 |
·按不同数学表示方式分类 | 第26-29页 |
·小结 | 第29页 |
·基于层次化的分析模型 | 第29-38页 |
·系统模型 | 第30-32页 |
·外界环境模型 | 第32-35页 |
·分析模型 | 第35-37页 |
·模型总结分析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可生存性定量分析 | 第39-50页 |
·定量分析综述 | 第39-42页 |
·按不同分析参数分类 | 第39-41页 |
·按不同分析环境分类 | 第41-42页 |
·基于层次化的可生存性定量分析方法 | 第42-48页 |
·可抵抗性(Resistance) | 第42-43页 |
·可识别性(Recognition) | 第43-45页 |
·可恢复性(Recovery) | 第45-46页 |
·自适应性(Adaptation) | 第46页 |
·可生存性函数 | 第46-47页 |
·计算过程小结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可生存性定量分析流程 | 第50-58页 |
·SNA分析流程介绍 | 第50-52页 |
·系统定义(System Definition) | 第51页 |
·基本性能定义(Essential Capability Definition) | 第51页 |
·受威胁性定义(Compromisable Capability Definition) | 第51-52页 |
·可生存性分析(Survivability Analysis) | 第52页 |
·可生存性定量分析流程 | 第52-57页 |
·可生存性需求定义 | 第53页 |
·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环境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可生存性测试 | 第55-56页 |
·可生存性定量分析 | 第56页 |
·分析结果报告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所做的工作 | 第58-59页 |
·进一步的工作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