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含硅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制备及其共混膜梯度结构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1章 前言第12-29页
   ·高分子功能梯度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2-15页
     ·高分子功能梯度材料的类型及制备方法第12-13页
       ·共聚型高分子梯度材料第12页
       ·填充复合型高分子梯度材料第12页
       ·共混型高分子梯度材料第12-13页
       ·穿网络型高分子梯度材料第13页
     ·高分子梯度材料的表征第13-14页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13页
       ·红外光谱技术第13-14页
       ·次离子质谱(SIMS)第14页
       ·电镜分析第14页
       ·热分析及其他方法第14页
     ·高分子梯度材料的性能及应用第14-15页
   ·硅-丙乳液的研究进展第15-20页
     ·硅-丙乳液的制备第15-17页
       ·共混乳液第15-16页
       ·共聚乳液第16页
       ·复合乳液第16-17页
     ·影响硅-丙乳液性能的因素第17-19页
       ·有机硅单体的种类第17页
       ·改善有机硅乳液聚合的条件第17-18页
       ·聚合方法第18-19页
     ·含硅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的应用第19-20页
       ·涂料方面第19页
       ·胶粘剂方面第19页
       ·织物整理剂方面第19-20页
   ·共混乳液自组织成膜的探讨第20-24页
     ·乳胶粒的成膜过程第20页
     ·共混乳液自分层的预测第20-22页
     ·共混乳液自组织成膜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2-24页
       ·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第22页
       ·成膜温度与热处理第22-23页
       ·成膜基材第23页
       ·聚合物的结构第23页
       ·聚合物的分子量第23-24页
       ·乳胶粒粒径第24页
       ·乳化剂第24页
       ·界面张力的影响第24页
   ·聚合物乳液成膜研究动态第24-27页
     ·乳液成膜的几种模型第25-26页
     ·研究乳液成膜的方法第26-27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7-29页
第2章 有机硅单体TRIS的合成、硅丙共聚乳液的制备与表征第29-41页
   ·引言第29-30页
   ·TRIS的合成与表征第30-33页
     ·TRIS的合成路线第30页
     ·实验部分第30-31页
       ·试剂第30页
       ·单体的合成第30-31页
       ·测试与表征第31页
     ·结果与讨论第31-33页
       ·反应物配比对有机硅单体(TRIS)产率的影响第31页
       ·红外谱图分析第31-32页
       ·核磁谱图分析第32-33页
   ·硅丙共聚乳液的制备与表征第33-40页
     ·硅丙共聚乳液的合成路线第33页
     ·实验部分第33-34页
       ·试剂第33页
       ·乳液的制备第33-34页
     ·测试与表征第34-36页
       ·乳液凝胶率、固含量及稳定性的测试第34-35页
       ·乳液粒径及其分布的测试第35页
       ·乳液聚合物的T_g测试第35页
       ·乳胶粒形态的测试第35页
       ·乳液聚合物的结构表征第35页
       ·乳胶膜的静态接触角第35-36页
       ·乳胶膜的吸水率第36页
     ·结果与讨论第36-39页
       ·聚合物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第36页
       ·聚合物的DSC分析第36-37页
       ·TEM显微分析第37-38页
       ·聚合物的红外分析第38-39页
     ·聚合物的表面性能第39-40页
       ·接触角分析第39页
       ·吸水率第39-40页
   ·结论第40-41页
第3章 含硅丙烯酸酯共混乳液成膜及乳胶膜梯度结构的研究第41-57页
   ·引言第41页
   ·实验部分第41-43页
     ·原料及预处理第41-42页
     ·乳液的合成及共混第42页
     ·乳液成膜第42页
     ·共混乳液乳胶膜的表征第42-43页
   ·结果与讨论第43-55页
     ·DSC分析第43-44页
     ·成膜温度的影响第44-46页
       ·表面能分析第44-45页
       ·SEM分析第45页
       ·AFM分析第45-46页
     ·热处理的影响第46-48页
       ·表面能分析第46-47页
       ·SEM分析第47-48页
       ·AFM分析第48页
     ·共混两组分T_g差异影响第48-51页
       ·表面能分析第48-51页
       ·SEM分析第51页
     ·成膜基材的影响第51-55页
       ·表面能分析第51-54页
       ·SEM分析第54-55页
   ·结论第55-57页
第4章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结论第57页
   ·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致谢第66-67页
附录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载GPS在遥感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云母粉径厚比测定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