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1页 |
| ·国内外桉树人工林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2-23页 |
| ·国外桉树人工林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桉树人工林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国内桉树人工林存在的普遍问题及采取的对策 | 第15-23页 |
| ·树木根际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 ·固氮菌的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 ·生物固氮的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 ·我国树木固氮的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 | 第27-2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 ·多代连栽桉树林地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分析 | 第30页 |
| ·桉树根际固氮菌的研究 | 第30-31页 |
| 第二章 连栽桉树根际微生物及土壤酶的研究 | 第31-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31-32页 |
| ·采样地设计 | 第32-33页 |
| ·林地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33页 |
| ·微生物培养基 | 第33页 |
| ·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 ·土壤微生物在各林地的数量分布 | 第34-36页 |
| ·不同林地土壤酶活性 | 第36-38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桉树根际固氮菌的数量分布及其固氮酶活性分析 | 第39-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 ·桉树根际固氮菌的采集 | 第39-40页 |
| ·固氮菌的筛选及培养方法 | 第40页 |
| ·固氮菌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40-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 ·桉树根际固氮菌在不同代林地的数量分布 | 第41-42页 |
| ·固氮菌酶活性分析 | 第42-44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4-47页 |
| 第四章 固氮菌回接桉树苗木的试验 | 第47-7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47页 |
| ·供试回接苗木、回接苗木基质及非桉树根际固氮菌 | 第47-48页 |
| ·培养基 | 第48页 |
| ·菌株的接种方式 | 第48页 |
| ·试验设计 | 第48页 |
| ·测定内容及方法 | 第48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8-49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74页 |
| ·桉树根际固氮菌与非桉树根际固氮菌对回接桉树苗木的影响 | 第49-52页 |
| ·不同培养基上培养的根际固氮菌对接种苗木的效果分析 | 第52-57页 |
| ·不同方式回接根际固氮菌对桉树幼苗苗高、地径的影响 | 第57-62页 |
| ·不同固氮菌对桉树幼苗干重、鲜重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62-68页 |
| ·固氮菌对土壤有机质、速效N、速效P、速效K的影响 | 第68-74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74-76页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 第76-79页 |
| ·试验总结 | 第76-77页 |
| ·问题讨论与后续研究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