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粉浆浇注概述 | 第9-10页 |
·粉浆中粉体分散原理 | 第10-13页 |
·润湿 | 第10页 |
·粉体在液相中的粒间作用能 | 第10-11页 |
·超细粉体的分散稳定性 | 第11-12页 |
·超细粉体在液相中的分散途径 | 第12-13页 |
·粉浆浇注方法 | 第13-16页 |
·离心浇注 | 第14页 |
·冷冻浇注 | 第14-15页 |
·带式浇注法 | 第15-16页 |
·粉浆浇注成型模具材料 | 第16-17页 |
·粉浆浇注成型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原料粉体的性质 | 第17页 |
·粉末装载量 | 第17页 |
·气体的影响 | 第17页 |
·浆料的pH值 | 第17页 |
·分散剂 | 第17-18页 |
·粉浆浇注的最新应用 | 第18-20页 |
·梯度材料 | 第18-19页 |
·反应烧结坯体 | 第19页 |
·陶瓷多孔材料 | 第19-20页 |
·粉浆浇注技术的一些思考与讨论 | 第20-21页 |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案与过程 | 第23-29页 |
·实验目的与内容 | 第23页 |
·实验方案与步骤 | 第23-26页 |
·实验原料 | 第23-24页 |
·实验方案 | 第24页 |
·实验步骤 | 第24-26页 |
·分析检测 | 第26-29页 |
·粘度 | 第26-27页 |
·性能检测 | 第27-28页 |
·显微结构观察 | 第28-29页 |
第三章 Fe-WC浆料流动性以及石膏模参数的确定 | 第29-37页 |
·浆料流动性影响因素 | 第29-33页 |
·球磨时间 | 第29-30页 |
·pH值 | 第30页 |
·分散剂 | 第30-32页 |
·粉末装载量与流动性 | 第32-33页 |
·混合 Fe粉浆料的流动性 | 第33页 |
·石膏模具参数的确定 | 第33-36页 |
·本章小节 | 第36-37页 |
第四章 Fe-WC骨架密度的控制及熔渗工艺的确定 | 第37-46页 |
·生坯孔隙度的控制 | 第37-43页 |
·羟基铁粉试样生坯密度 | 第37-38页 |
·混合 Fe粉试样生坏密度 | 第38-41页 |
·预烧温度对样品密度的影响 | 第41-43页 |
·熔渗工艺及其熔渗样品显微结构 | 第43-45页 |
·Fe-Cu二元系熔渗特点 | 第43-44页 |
·熔渗温度与熔渗时间的确定 | 第44-45页 |
·本章小节 | 第45-46页 |
第五章 Fe-Cu-WC复合材料梯度特性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 第46-68页 |
·前言 | 第46-48页 |
·实验 | 第48-49页 |
·Fe-Cu-WC复合材料梯度表征以及实例分析 | 第49-52页 |
·复合材料梯度表征 | 第49页 |
·梯度表征实例分析 | 第49-52页 |
·粉浆浇注-熔渗法制备的Fe-Cu-WC材料梯度影响因素 | 第52-58页 |
·无机表面活性剂(NaPO_3)_6对梯度形成的影响 | 第52页 |
·粉末装载量对梯度的影响 | 第52-54页 |
·WC粒度对梯度形成的影响 | 第54-55页 |
·Fe粉种类对梯度形成的影响 | 第55-56页 |
·原料粉末粒度组成对梯度形成的影响 | 第56-58页 |
·石膏模膏水比对梯度形成的影响 | 第58页 |
·梯度形成机理分析与讨论 | 第58-66页 |
·沉降过程运动方程 | 第58-59页 |
·细颗粒堵塞效应的实质 | 第59-62页 |
·重力场沉降作用的实质 | 第62-63页 |
·粘度对堵塞效应和重力场沉降影响的差异 | 第63页 |
·综合沉降因子的提出 | 第63-64页 |
·无机表面活性剂(NaPO_3)_6的作用 | 第64页 |
·对石膏模具膏水比的讨论 | 第64-65页 |
·对v_0、r~2p、η的综合讨论 | 第65-66页 |
·本章小节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