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农村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缩略语说明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5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5-24页 |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与工具 | 第16-20页 |
·一般情况 | 第16-17页 |
·认知功能 | 第17页 |
·抑郁症状 | 第17-18页 |
·社会支持 | 第18页 |
·日常生活能力 | 第18-19页 |
·负性生活事件 | 第19-20页 |
·调查过程 | 第20-22页 |
·质量控制 | 第22-23页 |
·预调查 | 第22页 |
·调查人员 | 第22页 |
·调查过程 | 第22页 |
·资料录入过程 | 第22-23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4-53页 |
·资料的质量评价 | 第24-26页 |
·样本应答与失访情况 | 第24页 |
·失访组与被试组的基本情况比较 | 第24-25页 |
·资料的信度 | 第25-26页 |
·被试的基本情况 | 第26-32页 |
·性别、年龄 | 第26-27页 |
·户籍、民族 | 第27页 |
·婚姻状况、居住方式 | 第27页 |
·受教育年限和受教育程度 | 第27-28页 |
·既往从事的主要职业 | 第28页 |
·家庭年平均收入、主要生活来源 | 第28-29页 |
·自评状况 | 第29页 |
·社会支持 | 第29-30页 |
·日常生活能力 | 第30页 |
·负性生活事件 | 第30-32页 |
·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 | 第32-35页 |
·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和标化发生率 | 第32-34页 |
·抑郁症状总数(GDS总分)的频数分布 | 第34页 |
·抑郁水平的构成情况 | 第34-35页 |
·抑郁症状的分布特征 | 第35-46页 |
·性别 | 第35页 |
·年龄 | 第35页 |
·户籍性质 | 第35-39页 |
·婚姻状况 | 第39页 |
·居住方式 | 第39页 |
·受教育程度 | 第39-43页 |
·既往从事的主要职业 | 第43页 |
·生活来源 | 第43-46页 |
·抑郁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 第46-50页 |
·单因素Ordinal分析 | 第47-48页 |
·调整控制相关因素后的Ordinal分析 | 第48-50页 |
·多因素Ordinal分析 | 第50-51页 |
·路径分析 | 第51-5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3-62页 |
·研究的方法学问题 | 第53-54页 |
·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测评工具 | 第53-54页 |
·对偏倚的考虑 | 第54页 |
·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 | 第54-56页 |
·各条抑郁症状的发生率 | 第54-55页 |
·抑郁症状总数(GDS总分)和抑郁水平构成 | 第55-56页 |
·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 第56-61页 |
·性别 | 第56页 |
·年龄 | 第56-57页 |
·户籍 | 第57-58页 |
·婚姻状况 | 第58页 |
·居住方式 | 第58页 |
·社会经济地位 | 第58-59页 |
·主要生活来源 | 第59页 |
·在家庭中的地位 | 第59-60页 |
·自评健康状况 | 第60页 |
·社会支持 | 第60页 |
·日常生活能力 | 第60-61页 |
·负性生活事件 | 第61页 |
·本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综述 | 第70-82页 |
附录1 | 第82-90页 |
附录2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