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8-14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2.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3. 已有的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5. 本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第一章 高校集聚地区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4-23页 |
第一节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 第14-18页 |
1.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 第14-15页 |
2. 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 | 第15页 |
3.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 | 第15-16页 |
4. 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机制 | 第16页 |
5.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在高校集聚地区发展中的适用性 | 第16-18页 |
第二节 三螺旋理论 | 第18-23页 |
1. “三螺旋”概念的缘起 | 第18页 |
2. 三螺旋理论的提出 | 第18-19页 |
3. 三螺旋模型结构、区域空间及其核心观点 | 第19-22页 |
4. 三螺旋理论在高校集聚地区发展中的适用性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高校集聚地区发展模式的比较和借鉴 | 第23-40页 |
第一节 硅谷模式 | 第23-29页 |
1. 硅谷:全球高科技的“圣殿” | 第23-25页 |
2. 硅谷的体制机制 | 第25-26页 |
3. 硅谷模式的成功经验 | 第26-29页 |
第二节 新竹模式 | 第29-34页 |
1. 新竹科学工业园——台湾的“硅谷” | 第29页 |
2. 园区的体制机制 | 第29-31页 |
3. 新竹模式的成功经验 | 第31-34页 |
第三节 中关村模式 | 第34-38页 |
1. 中关村:中国的创新中心 | 第34-35页 |
2. 中关村的体制机制 | 第35-36页 |
3. 中关村的成功经验 | 第36-38页 |
第四节 小结与启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三区联动”:高校集聚地区发展的新模式——上海市杨浦区的实践与探索 | 第40-53页 |
第一节 “三个百年文明”与杨浦的功能定位 | 第40-42页 |
1. “三个百年文明”:杨浦的区情特征 | 第40-41页 |
2. 由“传统工业杨浦”向“知识创新杨浦”转型 | 第41-42页 |
第二节 “三区联动”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 第42-45页 |
1. “三区联动”的理论基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三螺旋理论及其运用 | 第42-43页 |
2. “三区联动”的现实基础:校区、园区和社区的发展 | 第43-45页 |
第三节 “三区联动”:内涵、特征及机制 | 第45-47页 |
1. “三区联动”的内涵 | 第45页 |
2. “三区联动”的基本特征 | 第45页 |
3. “三区联动”的动力机制 | 第45-47页 |
第四节 “三区联动”在杨浦的实践 | 第47-53页 |
1. “三区联动”的具体实践 | 第47-50页 |
2. 杨浦“三区联动”的特点 | 第50-53页 |
第四章 “三区联动”的瓶颈及对策 | 第53-65页 |
第一节 制约“三区联动”发展的瓶颈 | 第53-59页 |
1. 体制瓶颈 | 第53-56页 |
2. 资源瓶颈 | 第56-57页 |
3. 资金瓶颈 | 第57页 |
4. 人才瓶颈 | 第57-59页 |
第二节 进一步推进“三区联动”的政策设计原则和对策建议 | 第59-65页 |
1. 进一步推进“三区联动”的政策设计原则 | 第59页 |
2. 进一步推进“三区联动”的对策建议 | 第59-65页 |
结束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