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2-13页 |
| ·双负介质简介 | 第13-18页 |
| ·实现双负介质的基本结构 | 第13-15页 |
| ·电磁波在双负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 第15-18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双负介质单元 SRR 的 FDTD 法模拟与分析 | 第20-43页 |
| ·FDTD 基本点 | 第20-25页 |
| ·总场-散射场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20-21页 |
| ·完全匹配单轴介质(UPML)的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 ·UPML 的FDTD 迭代公式 | 第23-25页 |
| ·FDTD 法在波导中的应用 | 第25-30页 |
| ·UPML 在波导中的退化 | 第25-26页 |
| ·波导中总场-散射场方法的实现 | 第26-27页 |
| ·波导中总场-散射场设置的进一步简化 | 第27-28页 |
| ·激励波形的选择及其参数的选取 | 第28-30页 |
| ·电场的时移特性 | 第30页 |
| ·模拟时域波形在波导中的传输和性能检测 | 第30-35页 |
| ·波导的基本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30-32页 |
| ·波导传输模型性能检测 | 第32-35页 |
| ·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35-42页 |
| ·SRR 基本模型 | 第35页 |
| ·SRR 垂直波导轴线情况的模拟及分析 | 第35-39页 |
| ·SRR 平行波导轴线情况的模拟及分析 | 第39-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双负介质电磁参数反演 | 第43-67页 |
| ·波导中常规介质参数反演的NRW 方法 | 第43-50页 |
| ·反射透射系数的表达式 | 第43-45页 |
| ·由S_(11)、S_(21)确定Γ、Z 的公式 | 第45-46页 |
| ·由Γ?、Z确定μ_(rr)、ε_r 的公式 | 第46-47页 |
| ·相位的确定 | 第47-48页 |
| ·算例 | 第48-50页 |
| ·波导中双负介质参数反演的修正NRW 方法 | 第50-54页 |
| ·反演公式 | 第50-52页 |
| ·算例 | 第52-54页 |
| ·TEM 波情况介质参数反演的NRW 方法 | 第54-57页 |
| ·TEM 波和矩形波导中TE_(10)波的比较 | 第54-55页 |
| ·TEM 波介质参数反演公式 | 第55-56页 |
| ·PEC-PMC 波导实现平面波入射 | 第56-57页 |
| ·三种截断边界对周期化的影响 | 第57-66页 |
| ·三截断边界的理论分析 | 第57-59页 |
| ·实例分析 | 第59-60页 |
| ·间距对周期化的影响 | 第60-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四章 新型双负介质的模拟研究 | 第67-80页 |
| ·谐振频率可调的方形开口谐振环 | 第67-74页 |
| ·基本模型 | 第67-68页 |
| ·SRRs 的模拟与分析 | 第68-71页 |
| ·可调谐振环与金属杆组成的双负介质 | 第71-74页 |
| ·双开口谐振环的研究 | 第74-79页 |
| ·结构模型 | 第74-75页 |
| ·FDTD 法与CST 的模拟对比 | 第75-77页 |
| ·特性分析 | 第77-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五章 覆盖双负介质的电大尺寸目标的电磁散射 | 第80-94页 |
| ·双负介质的Drude 模型及FDTD 递推式 | 第80-86页 |
| ·Drude 模型 | 第80-82页 |
| ·ADE-FDTD 方法及其递推式 | 第82-83页 |
| ·Drude 模型双负介质的电磁特性FDTD 分析 | 第83-86页 |
| ·电大目标尺寸的计算与分析 | 第86-93页 |
| ·并行ADE-FDTD 计算的MPI 平台简介 | 第86-88页 |
| ·并行程序验证 | 第88-90页 |
| ·算例与分析 | 第90-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结束语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