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8页 |
表目录 | 第8页 |
图目录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问题提出 | 第12-14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研究 | 第17-38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二、空间社会学理论 | 第21-26页 |
三、消费社会理论 | 第26-28页 |
四、社会空间变迁的相关理论 | 第28-31页 |
五、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31-38页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38-42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38-3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三、本研究的结构图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空间变迁:南捕厅历史街区的更替过程 | 第42-55页 |
一、南捕厅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的历史变迁 | 第42-49页 |
二、南捕厅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历程 | 第49-53页 |
三、小结:更新过程中南捕厅历史街区的空间重塑与功能重置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空间生产:南捕厅历史街区空间运作的动力机制 | 第55-82页 |
一、政府力量与南捕厅历史街区的空间生产 | 第55-62页 |
二、开发商行为与南捕厅历史街区的空间生产 | 第62-72页 |
三、知识分子参与与南捕厅历史街区的空间生产 | 第72-75页 |
四、居民联合与南捕厅历史街区的空间生产 | 第75-80页 |
五、小结:“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相互作用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空间消费:南捕厅历史街区空间生产的直接结果 | 第82-95页 |
一、“空间的消费”与文化生产:作为“文化消费空间”南捕厅历史街区 | 第82-85页 |
二、“江南符号”拼贴与空间想象化工程:南捕厅历史街区消费空间的全面塑造 | 第85-90页 |
三、南捕厅历史街区“文化消费空间”的辩证认知 | 第90-95页 |
第七章 空间失配:南捕厅历史街区空间生产的“社会负功能” | 第95-110页 |
一、文康苑社区概况及“人户分离”现象 | 第95-97页 |
二、空间失配与生活重建:被安置居长在新生活空间内的境况分析 | 第97-106页 |
三、空间分配与空间权利:空间生产的“社会负功能” | 第106-110页 |
第八章 认知与讨论 | 第110-115页 |
一、文化主导的城市更新:文化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的作用反思 | 第111-112页 |
二、城市居民的“城市权”:每个居民都应有进入城市空间生产的权利 | 第112-113页 |
三、关注安置居民的空间权利:空间正义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永恒课题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1页 |
附录 | 第121-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