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国海波候对局地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 ·开展海洋气候态波动环境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1页 |
| ·军事、政治意义 | 第8页 |
| ·工程应用意义 | 第8-10页 |
| ·科学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目前主要的相关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 ·受关注的海区 | 第11页 |
| ·受关注的相关现象 | 第11-12页 |
| ·受关注的人为因素 | 第12页 |
| ·目前主要的研究技术手段和相关进展 | 第12-18页 |
| ·目前研究的困难所在 | 第18-20页 |
| ·当前可行的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本论文工作介绍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研究海区简介 | 第22-25页 |
| ·地理概况 | 第22-23页 |
| ·大气环流 | 第23页 |
| ·热带气旋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浮标观测资料分析 | 第25-35页 |
| ·有效波高 | 第26-30页 |
| ·月平均有效波高变化趋势 | 第27-29页 |
| ·简要分析 | 第29-30页 |
| ·海面风速 | 第30-35页 |
| ·月平均海面风速变化趋势 | 第31-33页 |
| ·简要分析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数值模式分析 | 第35-68页 |
| ·观测及同化资料 | 第35-37页 |
| ·浮标验证资料 | 第35页 |
| ·ERA-40 同化风场资料 | 第35-36页 |
| ·TOPEX/POSEIDON 卫星高度计资料 | 第36-37页 |
| ·波候模拟过程 | 第37-40页 |
| ·模型设置 | 第37-38页 |
| ·模式结果的验证 | 第38-39页 |
| ·夏季、极值的定义 | 第39-40页 |
| ·结果分析 | 第40-68页 |
| ·西北太平洋地区整体极值分布特征 | 第40-41页 |
| ·东中国海地区的极值分布特征 | 第41-43页 |
| ·东中国海Htop10和Wtop10的变异特征 | 第43-44页 |
| ·东中国海与西北太平洋其他区域的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 ·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一致性” | 第45-46页 |
| ·ERA-40 刻画极值海况的性能 | 第46-68页 |
| 第五章 讨论及结语 | 第68-71页 |
| ·讨论 | 第68-69页 |
|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 ·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82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