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0 引言 | 第13-2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无公害食品和无公害水产品(Safety Food and Safety Aquatic Products) | 第16页 |
·绿色食品和绿色水产品(Green Food and Green Aquatic Products) | 第16页 |
·有机食品和有机水产品(Organic Food and Organic Aquatic Products)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国外有机食品和有机水产品发展 | 第17-18页 |
·国内水产品“三品”的发展状况 | 第18-20页 |
·无公害食品和无公害水产品的发展状况 | 第18-19页 |
·绿色食品和绿色水产品的发展状况 | 第19-20页 |
·有机食品和有机水产品的发展状况 | 第20页 |
·国内鱼罐头生产加工与管理状况 | 第20-23页 |
·国内鱼罐头标准 | 第21页 |
·鱼罐头生产过程中HACCP 体系的建立 | 第21-23页 |
·国外鱼罐头管理状况 | 第23-26页 |
·国外鱼罐头及相关标准 | 第23-24页 |
·国外关于鱼罐头中安全危害因素的研究 | 第24-26页 |
第一部分 水产品“三品”标准体系研究与产品认证 | 第26-46页 |
1 “三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 第26-33页 |
·“三品”之间的内在联系 | 第26-27页 |
·“三品”之间的相同点 | 第27-28页 |
·安全性 | 第27页 |
·产地环境都要求无污染 | 第27页 |
·生产技术都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 第27页 |
·有利于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第27页 |
·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共同需要 | 第27-28页 |
·“三品”之间的区别 | 第28-33页 |
·标识不同 | 第28-29页 |
·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认证方面的不同 | 第29-30页 |
·生产方式及生产过程的不同 | 第30-32页 |
·市场及其他方面的不同 | 第32-33页 |
2 水产品“三品”标准和标准体系对比研究 | 第33-46页 |
·水产品质量标准 | 第33-35页 |
·国际水产品标准 | 第33-34页 |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 第33页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 第33-34页 |
·世界贸易组织(WTO) | 第34页 |
·发达国家和地区水产品标准 | 第34页 |
·我国水产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及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 第34-35页 |
·水产品“三品”标准体系及产品认证的比较 | 第35-46页 |
·水产品“三品”比较 | 第36页 |
·水产品“三品”标准及认证概况 | 第36-39页 |
·无公害水产品标准 | 第36-38页 |
·绿色食品水产品标准 | 第38-39页 |
·有机水产品标准 | 第39页 |
·水产品“三品”标准对比分析 | 第39-44页 |
·产地环境标准要求对比 | 第39-41页 |
·产品技术标准有差异 | 第41-42页 |
·产品质量标准包含的参数差异 | 第42-44页 |
·水产品“三品”标准与认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44-46页 |
·标准体系的完善性 | 第44页 |
·标准适用性 | 第44页 |
·标准的指标要求 | 第44-45页 |
·加快我国标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 第45-46页 |
第二部分 《绿色食品鱼罐头》标准的制定 | 第46-90页 |
3 《绿色食品鱼罐头》标准感官和微生物指标的确定 | 第46-49页 |
·感官指标的确定 | 第46-47页 |
·微生物指标的确定 | 第47-49页 |
4 《绿色食品鱼罐头》标准卫生指标MLS 的确定 | 第49-74页 |
·重金属及其他元素指标MLS 的确定 | 第49-63页 |
·卫生指标MLs 确定的原则 | 第49-50页 |
·重金属及其他元素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50-51页 |
·无机砷 | 第50页 |
·铅 | 第50页 |
·铜 | 第50页 |
·锌 | 第50页 |
·镉 | 第50页 |
·锡 | 第50页 |
·甲基汞 | 第50-51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51-63页 |
·国内外鱼罐头市场的重金属含量 | 第51-53页 |
·重金属及其他元素限量值(MLs)的确定 | 第53-63页 |
·重金属和其他元素指标MLs 的确定结果 | 第63页 |
·其它卫生指标MLS 的探讨 | 第63-71页 |
·其它卫生指标MLs 确定的原则 | 第63页 |
·其它卫生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63-64页 |
·苯并(a)芘 | 第63页 |
·多氯联苯 | 第63页 |
·组胺 | 第63-64页 |
·孔雀石绿 | 第64页 |
·亚硝酸盐 | 第64页 |
·土霉素、氯霉素和硝基呋喃类代谢物 | 第64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64-71页 |
·苯并(a)芘(B(a)P) | 第64-66页 |
·多氯联苯(PCBs) | 第66-67页 |
·组胺 | 第67-69页 |
·孔雀石绿 | 第69页 |
·土霉素、氯霉素、硝基呋喃代谢物 | 第69-70页 |
·亚硝酸盐 | 第70页 |
·其他指标 | 第70-71页 |
·其它卫生指标MLs 确定结果 | 第71页 |
·主要限量指标的验证 | 第71-74页 |
5 鱼罐头中组胺测定方法及贮藏期间变化规律研究 | 第74-85页 |
·鱼罐头中组胺测定方法研究 | 第74-7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样品 | 第7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74-75页 |
·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结果计算 | 第7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6-79页 |
·三氯乙酸浸提时间及温度的选择 | 第76页 |
·正戊醇提取方式的改进 | 第76-77页 |
·样品盐酸提取液的选取 | 第77-78页 |
·改进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实验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页 |
·鱼罐头储藏期间组胺含量及其品质的变化 | 第79-8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0-82页 |
·材料 | 第80页 |
·方法 | 第80-8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2-84页 |
·室温条件下(17±2℃,且通风较好)5 种鱼罐头组胺含量及其品质变化 | 第82页 |
·冷藏(4℃)条件下几种鱼罐头组胺含量及其品质变化 | 第82-83页 |
·冻藏(-18℃)条件下5 种鱼罐头组胺含量及其品质变化 | 第83-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6 鱼罐头加工过程中氟含量的变化初探 | 第85-90页 |
·盐腌前后鱼中氟含量变化 | 第85页 |
·油炸前后鱼中氟含量的变化 | 第85-86页 |
·淡水鱼罐头中鱼肉和鱼骨及其他物质的氟含量测定 | 第86-87页 |
·鲫鱼高温高压处理前后鱼肉、骨及汤汁中氟含量变化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附录 | 第95-97页 |
绿色食品 鱼罐头 | 第97-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