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氢/二氧化碳体系缓蚀剂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2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油气田腐蚀现状 | 第12-19页 |
·概述 | 第12页 |
·川中磨溪气田硫化氢腐蚀概况 | 第12-13页 |
·川西北中坝气田雷三气藏腐蚀环境 | 第13-14页 |
·川东气田腐蚀环境 | 第14-15页 |
·川东北高含硫气田腐蚀 | 第15-17页 |
·法国拉克含硫气田腐蚀情况 | 第17页 |
·哈萨克斯坦扎纳若尔凝析气田腐蚀环境 | 第17-18页 |
·高含硫气田集输系统腐蚀 | 第18-19页 |
·酸气腐蚀机理 | 第19-24页 |
·CO_2的腐蚀 | 第19-20页 |
·H_2S的腐蚀 | 第20-23页 |
·CO_2/H_2S共存腐蚀研究 | 第23-24页 |
·抑制酸气腐蚀缓蚀剂的研究 | 第24-31页 |
·川天系列缓蚀剂 | 第25-27页 |
·GP-1和CZ系列缓蚀剂 | 第27页 |
·咪唑啉类缓蚀剂 | 第27-31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2-37页 |
·研究方案 | 第32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2-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7页 |
·腐蚀环境 | 第33-34页 |
·静态失重法 | 第34页 |
·电化学测试 | 第34-35页 |
·表面形貌分析 | 第35页 |
·表面元素分析 | 第35-36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缓蚀剂种类的确定 | 第37-45页 |
·表面活性剂的确定 | 第37页 |
·缓蚀剂种类的确定 | 第37-44页 |
·国内外油田使用的缓蚀剂性能评价 | 第37-39页 |
·不同类型缓蚀剂的缓蚀性能评价 | 第39-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季铵盐类缓蚀剂 | 第45-57页 |
·季铵盐类缓蚀剂主剂的合成与确定 | 第45-46页 |
·季铵盐类缓蚀剂主剂的合成 | 第45页 |
·季铵盐的确定 | 第45-46页 |
·季铵盐类缓蚀剂复配与筛选 | 第46-55页 |
·季铵盐类缓蚀剂复配 | 第46-48页 |
·国内外油田使用的缓蚀剂性能 | 第48页 |
·季铵盐类缓蚀剂评价 | 第48-51页 |
·与甲醛复配 | 第51-53页 |
·与PA复配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咪唑啉类缓蚀剂 | 第57-62页 |
·咪唑啉类缓蚀剂的合成 | 第57-58页 |
·咪唑啉缓蚀剂的评价 | 第58-61页 |
·油溶性咪唑啉缓蚀剂的评价 | 第58-59页 |
·水溶性咪唑啉缓蚀剂的评价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季铵盐类、咪唑啉类缓蚀剂的缓蚀机理 | 第62-80页 |
·电化学测试 | 第62-71页 |
·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 | 第62-65页 |
·电化学阻抗测试 | 第65-71页 |
·表面分析测试 | 第71-79页 |
·表面形貌分析 | 第71-75页 |
·表面成分分析 | 第75-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