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导论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2.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国外相关实践经验 | 第15-16页 |
·小结 | 第16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20页 |
·国内相关实证研究 | 第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3.主体功能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33页 |
·区域开发理论 | 第21-22页 |
·区域开发理论概述 | 第21-22页 |
·区域开发理论与主体功能区战略 | 第22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 第22-2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 | 第24页 |
·区域政策理论 | 第24-27页 |
·区域政策理论概述 | 第24-26页 |
·区域政策理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 | 第26-27页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27-28页 |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简述 | 第27页 |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 | 第27-28页 |
·主体功能区概述 | 第28-33页 |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 | 第28-30页 |
·主体功能区的特点 | 第30-31页 |
·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 第31-32页 |
·主体功能区的分类管理政策 | 第32-33页 |
4.苏南地区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开发 | 第33-54页 |
·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概况 | 第33-36页 |
·国内比较 | 第33-35页 |
·国际比较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页 |
·苏南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 第36-43页 |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 第36-39页 |
·水资源承载力状况 | 第39-41页 |
·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 第41-42页 |
·能源开发利用情况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页 |
·苏南地区的现有开发密度研究 | 第43-44页 |
·苏南地区的未来发展潜力研究 | 第44-52页 |
·发展潜力指标体系 | 第45页 |
·主成分分析原理和模型 | 第45-46页 |
·苏南地区的未来发展潜力测评 | 第46-52页 |
·苏南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 | 第52-54页 |
5.苏南地区主体功能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54-61页 |
·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困难 | 第54-57页 |
·粗放和集约 | 第54-55页 |
·苏南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判断——以苏州为例 | 第55-57页 |
·苏南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点 | 第57页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 | 第57-60页 |
·重化工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失衡 | 第57-58页 |
·加工贸易型经济,产业层次比较低 | 第58-59页 |
·对苏中、苏北地区产业转移缓慢 | 第59页 |
·自主创新能力差,研发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 第59-60页 |
·重复建设,产业过于分散 | 第60-61页 |
6.苏南地区主体功能区建设路径 | 第61-70页 |
·切实做好主体功能区区域规划 | 第61-62页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 第61页 |
·明确主体功能区区域规划的原则 | 第61-62页 |
·加强主体功能区合理规划 | 第62页 |
·政府和市场合理分工,共同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 第62页 |
·处理好几大关系,合理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 第62-63页 |
·处理好主体功能区与行政区的关系 | 第62-63页 |
·处理好主体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 | 第63页 |
·处理好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等的关系 | 第63页 |
·完善区域政策 | 第63-67页 |
·产业政策 | 第64-65页 |
·财税政策 | 第65-66页 |
·土地政策 | 第66页 |
·环境政策 | 第66-67页 |
·重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 第67-69页 |
·研究并制定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 | 第69-70页 |
7.结束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后记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