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中华鳖的生物学特征 | 第12-13页 |
| ·中华鳖养殖水体的环境因子 | 第13-16页 |
| ·非生物因子 | 第13-15页 |
| ·生物因子 | 第15-16页 |
| ·中华鳖疾病概况 | 第16-18页 |
| ·中华鳖疾病的主要防治方法 | 第18-20页 |
| ·生态防治 | 第18-19页 |
| ·药物治疗与免疫防治 | 第19-20页 |
| ·实验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第2章 中华鳖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疾病监测 | 第22-29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 ·采样时间和采样点的设置 | 第22页 |
| ·采样方法 | 第22-23页 |
| ·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质评价方法 | 第23页 |
| ·结果 | 第23-27页 |
| ·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 | 第23页 |
| ·各采样点优势种 | 第23-24页 |
| ·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的频度和多度分布 | 第24-25页 |
|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及绿藻商 | 第25页 |
| ·浮游植物密度变化 | 第25页 |
| ·中华鳖死亡情况调查结果 | 第25-26页 |
| ·藻类密度与中华鳖死亡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26-27页 |
| ·讨论 | 第27-29页 |
| 第3章 中华鳖养殖水体水质监测 | 第29-36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 ·采样时间和采样点的设置 | 第29页 |
| ·总氮的测定方法: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29-30页 |
| ·氨氮的测定方法:纳氏分光光度计法 | 第30-31页 |
|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方法: N-(1-萘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 第31页 |
| ·总磷的测定方法: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 第31-32页 |
| ·结果 | 第32-34页 |
| ·中华鳖养殖水体水质情况调查结果 | 第32-34页 |
| ·水质与中华鳖死亡数的关系 | 第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第4章 患病中华鳖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第36-52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6-46页 |
| ·实验材料的来源 | 第36页 |
| ·致病菌分离鉴定方法 | 第36-45页 |
| ·药敏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 ·结果 | 第46-50页 |
| ·细菌分离与纯化结果 | 第46-47页 |
| ·细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 第47-48页 |
| ·测序结果 | 第48-50页 |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50页 |
| ·讨论 | 第50-52页 |
| 第5章 患病中华鳖体内致病菌回染实验与血液分析 | 第52-64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 ·中华鳖的饲养方法 | 第52页 |
| ·中华鳖疾病感染方法 | 第52页 |
| ·血液测定方法 | 第52-54页 |
| ·结果 | 第54-62页 |
| ·细菌回染实验结果 | 第54页 |
| ·血细胞密度 | 第54-55页 |
| ·血液生理生化结果 | 第55-62页 |
| ·讨论 | 第62-64页 |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第64-66页 |
| ·结语 | 第64页 |
| ·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