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港两地历史建筑保护政策与措施的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CONTEN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 ·概念阐释 | 第12-14页 |
| ·狭义的“历史建筑”与广义的“历史建筑” | 第12-13页 |
| ·文物保护单位 | 第13页 |
| ·法定古迹与评级历史建筑 | 第13-14页 |
| ·“保护与利用”和”保育与活化” | 第14页 |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穗港两地历史建筑保护机构及法律体系的比较 | 第21-34页 |
| ·穗港历史建筑保护政策发展概述 | 第21-23页 |
| ·广州历史建筑保护政策发展概述 | 第21-22页 |
| ·香港历史建筑保护政策发展概述 | 第22-23页 |
| ·穗港历史建筑保护机构的比较 | 第23-29页 |
| ·广州历史建筑保护机构 | 第23-25页 |
| ·香港历史建筑保护机构 | 第25-28页 |
| ·比较 | 第28-29页 |
| ·穗港历史建筑保护法律体系的比较 | 第29-33页 |
| ·广州历史建筑保护的法律体系 | 第29-30页 |
| ·香港历史建筑保护的法律体系 | 第30-31页 |
| ·比较 | 第3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穗港两地历史建筑保护政策与措施的比较 | 第34-66页 |
| ·穗港两地历史建筑保护内容比较 | 第34-44页 |
| ·历史建筑分类制度比较 | 第34-41页 |
| ·保护范围比较 | 第41-44页 |
| ·穗港两地历史建筑保护体制比较 | 第44-52页 |
| ·指定制度比较 | 第44-45页 |
| ·评级标准比较 | 第45-50页 |
| ·公开展示制度比较 | 第50-52页 |
| ·穗港两地历史建筑修复技术比较 | 第52-60页 |
| ·修复资质规定的比较 | 第52-53页 |
| ·防护技术的比较 | 第53-57页 |
| ·结构加固技术的比较 | 第57-58页 |
| ·协调现行规范的比较 | 第58-60页 |
| ·穗港两地历史建筑保护资金制度比较 | 第60-63页 |
| ·穗港两地历史建筑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比较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四章 完善穗港两地历史建筑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建议 | 第66-76页 |
| ·完善香港历史建筑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建议 | 第66-72页 |
| ·扩大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 | 第66-67页 |
| ·协助保护私人历史建筑 | 第67-69页 |
| ·探索历史建筑利用途径 | 第69-71页 |
| ·完善配套保护制度 | 第71-72页 |
| ·完善广州历史建筑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建议 | 第72-75页 |
| ·完善历史建筑分类制度 | 第72-73页 |
| ·完善保护管理体制 | 第73-74页 |
| ·完善资金来源的规定 | 第74页 |
|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发表论文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