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可控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43页 |
·金纳米粒子的特性 | 第10-11页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 | 第10-11页 |
·荧光特性 | 第11页 |
·电化学性质 | 第11页 |
·超分子与分子识别特性 | 第11页 |
·其他性质 | 第11页 |
·金纳米粒子的应用 | 第11-12页 |
·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在催化剂中的应用 | 第12页 |
·非线性光学 | 第12页 |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简介 | 第12-16页 |
·化学还原法制备金纳米粒子 | 第13-15页 |
·水溶液中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3-14页 |
·有机溶剂中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4-15页 |
·物理辅助还原法制备金纳米粒子 | 第15页 |
·光诱导还原法 | 第15页 |
·超声波辅助法 | 第15页 |
·微波辅助法 | 第15页 |
·电解沉积法制备金纳米粒子 | 第15-16页 |
·各向异性金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 | 第16-41页 |
·各向异性金纳米粒子的特性 | 第16-17页 |
·各向异性金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 | 第17-41页 |
·一维金纳米结构的合成 | 第17-25页 |
·二维金纳米结构的合成 | 第25-29页 |
·枝状Au纳米结构的合成 | 第29-33页 |
·金纳米空心结构的可控合成 | 第33-35页 |
·金纳米多面体结构的合成 | 第35-41页 |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41-42页 |
·透射电镜(TEM) | 第41页 |
·X射线衍射(XRD) | 第41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1-42页 |
·共振散射光谱 | 第42页 |
·课题的立意及研究内容 | 第42-43页 |
·课题的立意和目的 | 第42页 |
·研究内容 | 第42-43页 |
第2章 棒状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 第43-49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实验 | 第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金晶种的合成 | 第44页 |
·棒状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4页 |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44页 |
·结果及讨论 | 第44-48页 |
·产物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44-45页 |
·晶种用量对产物尺寸和形状的影响 | 第45-46页 |
·金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46-48页 |
·机理探讨 | 第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第3章 不同形貌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 第49-56页 |
·引言 | 第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金晶种的合成 | 第49-50页 |
·不同形貌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0页 |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晶种的TEM分析 | 第50-51页 |
·晶种用量不同时Au纳米粒子的形状转变 | 第51-52页 |
·产物的UV-Vis光谱分析 | 第52-54页 |
·不同形状Au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探讨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第4章 金纳米带的晶种法制备及表征 | 第56-63页 |
·引言 | 第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56-57页 |
·实验过程 | 第57页 |
·金晶种的制备 | 第57页 |
·金纳米带的制备 | 第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1页 |
·硝酸体积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57-59页 |
·产物的UV-Vis分析 | 第59页 |
·纳米带的生长机理分析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第5章 水相中合成多面体金纳米颗粒 | 第63-68页 |
·引言 | 第63-64页 |
·实验方法 | 第64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64页 |
·实验过程 | 第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67页 |
·产物的TEM分析 | 第64-65页 |
·产物的SEM分析及形成机理探讨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