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北缘西段侏罗系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5页 |
| 1 前言 | 第15-29页 |
| ·选题目的和依据 | 第15-16页 |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6-25页 |
| ·柴达木盆地研究 | 第16-21页 |
| ·构造对沉积、油气控制作用 | 第21-24页 |
| ·成熟度演化研究现状 | 第24页 |
| ·存在问题 | 第24-25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27-28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8-29页 |
| 2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9-41页 |
| ·区域地层 | 第29-35页 |
| ·盆地基底 | 第29-30页 |
| ·盆地盖层 | 第30-35页 |
| ·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 | 第35-38页 |
| ·构造背景 | 第36-37页 |
| ·构造演化 | 第37-38页 |
| ·区域岩浆活动 | 第38-40页 |
| ·基性-超基性岩 | 第38-39页 |
| ·中酸性侵入岩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3 周缘造山带构造演化 | 第41-51页 |
| ·阿尔金断裂带 | 第41-44页 |
| ·地质概况 | 第41页 |
| ·断裂带特征及其演化 | 第41-43页 |
| ·构造热事件 | 第43-44页 |
| ·对柴北缘沉积盆地的控制作用 | 第44页 |
| ·祁连造山带 | 第44-46页 |
| ·地质概况 | 第45页 |
| ·岩浆活动与岩浆岩 | 第45-46页 |
| ·造山带的隆升机制 | 第46页 |
| ·东昆仑造山带 | 第46-50页 |
| ·地质概况 | 第46-47页 |
| ·造山带特征及其演化 | 第47-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4 侏罗系沉积分布与构造演化 | 第51-89页 |
| ·侏罗系沉积分布 | 第51-55页 |
| ·下侏罗统 | 第51-53页 |
| ·中侏罗统 | 第53-54页 |
| ·上侏罗统 | 第54-55页 |
| ·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 第55-83页 |
| ·构造特征 | 第55-63页 |
| ·地震测线的构造解释 | 第63-67页 |
| ·构造变形特征 | 第67-78页 |
| ·构造演化 | 第78-83页 |
| ·侏罗系沉积与构造演化耦合机理 | 第83-88页 |
| ·小结 | 第88-89页 |
| 5 侏罗系烃源岩生烃演化 | 第89-115页 |
| ·烃源岩的分布 | 第89-102页 |
| ·沉积相特征 | 第89-95页 |
| ·沉积相与烃源岩的关系 | 第95-98页 |
| ·有效烃源岩的分布 | 第98-102页 |
| ·侏罗系构造-埋藏史 | 第102-104页 |
| ·燕山期 | 第103页 |
| ·喜马拉雅期 | 第103-104页 |
| ·侏罗系烃源岩受热史 | 第104-105页 |
| ·地温梯度 | 第104-105页 |
| ·受热史 | 第105页 |
| ·生烃演化模拟 | 第105-111页 |
| ·鄂Ⅰ-2 井生烃演化 | 第105-107页 |
| ·冷105 井生烃演化 | 第107-108页 |
| ·鱼34 井生烃演化 | 第108-110页 |
| ·仙3 井生烃演化 | 第110-111页 |
| ·区域生烃演化 | 第111-114页 |
| ·小结 | 第114-115页 |
| 6 油气成藏的构造控制作用 | 第115-133页 |
| ·储层 | 第115-120页 |
| ·储层分布 | 第115-116页 |
| ·储层物性 | 第116-119页 |
| ·储层评价 | 第119-120页 |
| ·盖层 | 第120-124页 |
| ·盖层分布 | 第120页 |
| ·盖层封闭特征 | 第120-123页 |
| ·盖层评价 | 第123-124页 |
| ·圈闭和油气藏 | 第124-126页 |
| ·圈闭和油气藏类型 | 第124-126页 |
| ·生储盖组合 | 第126页 |
| ·油气运移的构造控制 | 第126-128页 |
| ·油气运移通道 | 第127页 |
| ·油气运移方式 | 第127-128页 |
| ·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 | 第128-131页 |
| ·生烃中心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 | 第128页 |
| ·古隆起和古圈闭是油气富集的有利条件 | 第128-129页 |
| ·断裂是形成次生油气藏的关键条件 | 第129页 |
| ·有效的储盖条件 | 第129页 |
| ·成藏要素的有机配置 | 第129-130页 |
| ·构造的作用 | 第130-131页 |
| ·小结 | 第131-133页 |
| 7 结论 | 第133-1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5-144页 |
| 作者简历 | 第144-14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