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8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6页 |
·生态环境问题 | 第7-10页 |
·生态地质环境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 | 第14页 |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分析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论文尝试进行的工作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重大灾害对生态环境破坏表征 | 第18-29页 |
·重大灾变的界定 | 第18-19页 |
·灾变的定义 | 第18页 |
·重大灾害的界定 | 第18-19页 |
·重大灾害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表征 | 第19-22页 |
·地震灾区和库区生态环境灾变破坏的特征与本质区别 | 第22-28页 |
·地震灾区生态环境灾害破坏的突变性和全域性特征 | 第22-27页 |
·库区生态环境灾害破坏的持续性和局部性特征 | 第27-28页 |
·两者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本质区别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重大灾害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灾变链式阶段跟踪 | 第29-55页 |
·重大灾害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灾变链式阶段跟踪理论基础 | 第30-36页 |
·生态学与生态系统 | 第30-31页 |
·生态环境破坏阶段跟踪基础理论 | 第31-34页 |
·生态系统退化理论 | 第34-35页 |
·生态环境灾变链式理论 | 第35-36页 |
·生态环境破坏的灾变链式阶段跟踪指标参数 | 第36-38页 |
·灾害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阶段跟踪 | 第38-55页 |
·崩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阶段跟踪 | 第38-47页 |
·滑坡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阶段跟踪 | 第47-54页 |
·泥石流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阶段跟踪 | 第54-55页 |
第四章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计量基础及计量方法分析 | 第55-67页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自然资源的价值 | 第55-57页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第55-56页 |
·自然资源的价值 | 第56-57页 |
·生态平衡与生态破坏 | 第57-61页 |
·生态平衡 | 第57-58页 |
·生态平衡失调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58-59页 |
·生态资源破坏的涵义 | 第59页 |
·生态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 | 第59页 |
·生态损失的估值技术方法 | 第59-61页 |
·灾害对生态环境破坏损失计量方法分析 | 第61-62页 |
·重大灾害对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结构分析 | 第61页 |
·重大灾害对生态环境破坏损失跟踪指标选取 | 第61-62页 |
·灾害对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损失跟综框架 | 第62-67页 |
·森林破坏经济损失 | 第62-64页 |
·土地资源破坏损失 | 第64-65页 |
·水资源破坏生态经济损失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生态环境受灾害类型及阶段属性影响的跟踪修正 | 第67-70页 |
·受灾害类型影响的模式修正 | 第67页 |
·受灾害阶段影响的模式跟踪修正 | 第67-70页 |
第六章 生态环境重大灾变跟踪分析计算范例 | 第70-77页 |
·李家湾滑坡简介 | 第70-71页 |
·李家湾滑坡地区自然状况 | 第71-72页 |
·气象 | 第71页 |
·地形地貌 | 第71页 |
·地质 | 第71-72页 |
·土壤 | 第72页 |
·植被 | 第72页 |
·水文 | 第72页 |
·水土流失 | 第72页 |
·滑坡区生态破坏情况 | 第72-73页 |
·植被 | 第72-73页 |
·土地资源破坏 | 第73页 |
·水资源 | 第73页 |
·李家湾滑坡对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损失 | 第73-75页 |
·森林破坏经济损失 | 第73-74页 |
·土地资源破坏损失 | 第74-75页 |
·重大灾害对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计算误差分析 | 第75-7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