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变迁及区位优化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3页 |
1 导言 | 第13-29页 |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3-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8页 |
·问题提出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概念界定与区域划分 | 第20-22页 |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区域划分 | 第21-22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23-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数据资料与来源 | 第26页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6-29页 |
·创新之处 | 第26-28页 |
·不足之处 | 第28-29页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29-55页 |
·理论基础 | 第29-38页 |
·区位理论 | 第29-32页 |
·新空间经济学理论 | 第32-33页 |
·生产者行为理论 | 第33-35页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35-36页 |
·区域规划理论 | 第36-38页 |
·文献综述 | 第38-52页 |
·关于农业生产布局变化及成因的研究 | 第38-46页 |
·关于农业区域规划的研究 | 第46-49页 |
·关于空间计量经济方法的研究 | 第49-52页 |
·相关评述 | 第52-55页 |
3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历史变迁及存在问题 | 第55-89页 |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历史变迁 | 第55-78页 |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变化 | 第55-68页 |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集聚及格局分析 | 第68-76页 |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分阶段特征 | 第76-78页 |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存在问题 | 第78-86页 |
·粮食生产布局比较优势发挥不显著 | 第78-81页 |
·粮食供求区域平衡协作关系不稳定 | 第81-84页 |
·优质化专用化粮食难以满足需求 | 第84页 |
·东部与中部粮食供求缺口逐年扩大 | 第84-85页 |
·东北与西部粮食生产承载任务艰巨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4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相关影响因素 | 第89-117页 |
·资源因素 | 第90-94页 |
·经济因素 | 第94-100页 |
·市场因素 | 第100-103页 |
·技术因素 | 第103-109页 |
·政策因素 | 第109-113页 |
·交通运输及其它因素 | 第113-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5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实证研究 | 第117-153页 |
·理论分析与假设 | 第117-122页 |
·理论分析 | 第117-120页 |
·理论假设 | 第120-122页 |
·模型构建 | 第122-127页 |
·省域层面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实证研究 | 第127-148页 |
·变量设置与数据来源 | 第127-131页 |
·粮食生产布局实证研究 | 第131-137页 |
·小麦生产布局实证研究 | 第137-141页 |
·稻谷生产布局实证研究 | 第141-144页 |
·玉米生产布局实证研究 | 第144-148页 |
·县域层面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实证研究 | 第148-151页 |
·变量设置与数据来源 | 第148-149页 |
·粮食生产布局实证研究 | 第149-151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153页 |
6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区位优化研究 | 第153-173页 |
·研究基本思路 | 第153-154页 |
·模型假设与结构 | 第154-159页 |
·基本假设 | 第154页 |
·模型结构 | 第154-159页 |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159-168页 |
·优化模型灵敏度分析 | 第168页 |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优化方向 | 第168-171页 |
·小麦生产布局优化方向 | 第168-169页 |
·稻谷生产布局优化方向 | 第169-170页 |
·玉米生产布局优化方向 | 第170-171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173页 |
7 本研究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 第173-181页 |
·主要结论 | 第173-178页 |
·政策启示 | 第178-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203页 |
附录 | 第203-217页 |
附录1: 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及排序 | 第203-209页 |
附录2: 粮食作物生产纯收益比较 | 第209-211页 |
附录3: 各作物生产可替代性选择 | 第211-213页 |
附录4: 粮食作物布局优化模型语言 | 第213-21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217-219页 |
致谢 | 第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