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化学驱驱油理论与技术 | 第12-20页 |
·聚合物驱油理论 | 第12页 |
·碱水驱油理论 | 第12-13页 |
·表面活性剂驱油理论与技术 | 第13-17页 |
·微乳液的形成及其特性 | 第14-15页 |
·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油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二元复合驱油理论与技术 | 第17-18页 |
·碱-表面活性剂(AS)二元复合体系 | 第17-18页 |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二元复合体系 | 第18页 |
·三元复合驱油理论与技术 | 第18-20页 |
·三元复合驱机理 | 第18-19页 |
·影响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因素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聚合物的筛选及表面活性剂的性能评价 | 第20-31页 |
·聚合物的筛选 | 第20-24页 |
·聚合物的流动特性 | 第20-21页 |
·筛选实验用聚合物 | 第21-24页 |
·新型表面活性剂的界面特性评价 | 第24-27页 |
·BS型表面活性剂界面特性 | 第24-26页 |
·BS改进型表面活性剂界面特性 | 第26-27页 |
·Sy三元体系与BS改进型二元体系的动态吸附对比 | 第27-30页 |
·BS改进型表活剂动态吸附实验 | 第28-29页 |
·重烷基苯表活剂的动态吸附实验 | 第29-30页 |
·Sy与BS改进型的吸附对比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人造均质岩心室内实验研究 | 第31-41页 |
·杏南油田地质概况 | 第31页 |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实验条件 | 第31页 |
·实验程序 | 第31-32页 |
·实验方案 | 第32-33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3-40页 |
·渗透率为300×10~(-3)μm~2左右岩心上的实验结果 | 第33-35页 |
·渗透率为150×10~(-3)μm~2左右岩心上的实验结果 | 第35-37页 |
·渗透率为50×10~(-3)μm~2左右岩心上的实验结果 | 第37-39页 |
·化学驱采收率和总采收率随渗透率的变化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人造非均质岩心室内实验研究 | 第41-70页 |
·变异系数0.72非均质岩心实验 | 第41-50页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实验条件 | 第41页 |
·实验方案 | 第41-42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2-50页 |
·非均质岩心条件下不同注入时机对采收率的影响 | 第50-54页 |
·实验材料、条件及方案 | 第5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不同变异系数的人造非均质岩心室内实验研究 | 第54-62页 |
·实验材料、条件 | 第54页 |
·实验方案 | 第54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62页 |
·变异系数为0.8条件下驱油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第62-68页 |
·实验材料、条件 | 第62-63页 |
·实验方案 | 第63-64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4-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详细摘要 | 第77-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