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燃料乙醇的生产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乙醇对酵母细胞的毒性 | 第11页 |
·乙醇耐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热休克蛋白和海藻糖相关基因与乙醇耐性 | 第12-14页 |
·细胞能量代谢相关基因与乙醇耐性 | 第14页 |
·氨基酸合成及转运相关基因与乙醇耐性 | 第14-15页 |
·细胞壁及细胞质膜成分合成相关基因与乙醇耐性 | 第15-16页 |
·糖转运蛋白与乙醇耐性 | 第16页 |
·其他 | 第16-17页 |
·金属离子添加对乙醇耐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酵母所受压力胁迫及其响应元件STRE介绍 | 第18-19页 |
·绿色荧光蛋白 | 第19-23页 |
·绿色荧光蛋白的结构 | 第20页 |
·绿色荧光蛋白的光谱特性 | 第20-21页 |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机制 | 第21页 |
·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 | 第21-2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2 EGFP报告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酵母表达 | 第24-46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34页 |
·絮凝酵母SPSC01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质粒的小量提取 | 第25页 |
·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5-26页 |
·E.coli DH5α的质粒转化 | 第26页 |
·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QZ01的构建 | 第26-28页 |
·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QZ02的构建 | 第28-30页 |
·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QZ03的构建 | 第30-32页 |
·酿酒酵母4126的电转化 | 第32-33页 |
·酿酒酵母质粒的小量提取 | 第33页 |
·pQZ03酵母转化子的分子检测 | 第33-34页 |
·pQZ03酵母转化子的荧光检测 | 第34页 |
·实验结果 | 第34-45页 |
·EGFP报告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策略 | 第34-36页 |
·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QZ01的构建与鉴定结果 | 第36-37页 |
·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QZ02的构建与鉴定结果 | 第37-40页 |
·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QZ03的构建与鉴定结果 | 第40-44页 |
·pQZ03转化子的分子检测结果 | 第44-45页 |
·pQZ03转化子的荧光检测 | 第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3 环境胁迫下TPS1启动子的活性强弱分析 | 第46-56页 |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流式细胞仪GFP定量分析 | 第46-4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不同浓度乙醇胁迫下TPS1启动子的活性变化 | 第47-50页 |
·不同温度胁迫下TPS1启动子的活性变化 | 第50-53页 |
·不同浓度高糖胁迫下TPS1启动子的活性变化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4 锌离子对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启动子活性影响的研究 | 第56-63页 |
·引言 | 第56页 |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锌离子添加实验 | 第56-57页 |
·发酵参数测定 | 第57页 |
·海藻糖含量的测定 | 第5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不同锌离子浓度对TPS1启动子的活性的影响 | 第57-59页 |
·不同锌离子浓度培养条件下发酵终点海藻糖含量的比较 | 第59-60页 |
·不同锌离子浓度培养条件下转化子的发酵性能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5 酿酒酵母细胞群体密度响应系统与乙醇耐性的研究 | 第63-72页 |
·引言 | 第63-64页 |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实验方法 | 第64-67页 |
·苯基乙醇添加实验 | 第64页 |
·Aro80启动子报告载体pQZ04的构建 | 第64-66页 |
·Aro80启动子报告载体pQZ05的构建 | 第66页 |
·pQZ05酵母转化子的构建 | 第66页 |
·苯基乙醇诱导Aro80实验 | 第66页 |
·菌体耐乙醇能力的测定 | 第66-67页 |
·酵母转化子的荧光检测方法 | 第6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7-71页 |
·苯基乙醇添加实验 | 第67页 |
·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QZ04的构建 | 第67-69页 |
·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QZ05的构建 | 第69-70页 |
·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QZ05的酵母转化及分子检测 | 第70-71页 |
·pQZ05酵母转化子的荧光检测与诱导表达 | 第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创新点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附录A 论文中所用的PCR引物、菌株、质粒 | 第81-83页 |
附录B pYES2质粒图谱 | 第83-84页 |
附录C P_(TPS1spsc)全序列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