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与绩效考察--以瑞金沙洲坝为例
|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1 绪论 | 第14-22页 |
| ·选题依据 | 第14-15页 |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选题依据 | 第14-15页 |
| ·村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选题依据 | 第15页 |
| ·相关学术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的评价 | 第15-16页 |
| ·村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绩效研究情况 | 第17页 |
| ·沙洲坝村选择依据及资料来源 | 第17-19页 |
| ·沙洲坝村选择依据与村庄简介 | 第17-19页 |
| ·资料来源的说明 | 第19页 |
| ·调查与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历史分析法 | 第19-20页 |
|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法 | 第20页 |
| ·理论与实践结合法 | 第20页 |
|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法 | 第20页 |
| ·实证调查法 | 第20-22页 |
| 2 沙洲坝家庭承包制实施的时代背景 | 第22-33页 |
| ·农村集体化道路的探索与困境 | 第22-24页 |
| ·农村经济面临困境 | 第22-23页 |
| ·“文革”后“左”倾错误继续推行 | 第23-24页 |
| ·农村改革在安徽率先突破 | 第24-27页 |
| ·“省委六条”的出台 | 第24-25页 |
| ·滁县地区试搞包产到组 | 第25页 |
| ·肥西县试点包产到户 | 第25-27页 |
| ·小岗生产队偷搞包干到户 | 第27页 |
| ·围绕安徽农村改革展开的争论和博弈 | 第27-33页 |
| ·与大寨道路的碰撞 | 第27-28页 |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新风与农民的迷茫 | 第28-29页 |
| ·七省座谈会的争论与张浩来信的影响 | 第29页 |
| ·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上的争议 | 第29-30页 |
| ·《农村工作通讯》与《人民日报》的较量 | 第30页 |
| ·高层的分歧与中央的定调 | 第30-33页 |
| 3 家庭承包制实施前的沙洲坝社会 | 第33-45页 |
| ·集体化下的农业经营 | 第33-35页 |
| ·共耕制与低效率 | 第33-34页 |
| ·单一农业与低效益 | 第34-35页 |
| ·平均主义与扭曲的农户行为 | 第35-42页 |
| ·争抢“大锅饭” | 第35-39页 |
| ·两种劳动态度 | 第39-41页 |
| ·偷盗与瞒产私分 | 第41-42页 |
| ·农民收入的停滞与生活的穷困 | 第42-45页 |
| ·农民收入的停滞 | 第42-43页 |
| ·农民生活的穷困 | 第43-45页 |
| 4 沙洲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过程 | 第45-56页 |
| ·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前奏 | 第45-47页 |
| ·“五、四、三、一”责任制试点 | 第45-46页 |
| ·“五、四、三、一”责任制试点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政策确立过程 | 第47-50页 |
| ·高层不许,地方不许,沙洲坝风平浪静 | 第47-48页 |
| ·高层允许,中间观望,沙洲坝也观望 | 第48-49页 |
| ·高层推进,地方转向,沙洲坝急速实施 | 第49-50页 |
| ·家庭承包制推行中人们的态度 | 第50-54页 |
| ·得款户与欠款户 | 第50页 |
| ·老人与年轻人 | 第50-51页 |
| ·干部和社员 | 第51-54页 |
| ·家庭承包制的全面实施与办法 | 第54-56页 |
| ·土地承包办法 | 第54页 |
| ·仓库、农具等资产的处理 | 第54页 |
| ·生产队债权债务问题 | 第54-55页 |
| ·上交任务与农户分配 | 第55页 |
| ·五保户及敬老院老人供养 | 第55页 |
| ·水利设施的管理与使用 | 第55-56页 |
| 5 沙洲坝家庭承包制实施后的可喜变化 | 第56-68页 |
| ·劳动积极性的提高与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 第56-64页 |
| ·劳动积极性的提高 | 第56页 |
| ·农业的发展 | 第56-60页 |
| ·家庭副业的兴旺 | 第60-61页 |
| ·村办企业的崛起 | 第61-62页 |
| ·经济结构的变化 | 第62-64页 |
| ·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 第64-68页 |
| ·农民收入的增加 | 第64-66页 |
|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第66-68页 |
| 6 沙洲坝家庭承包制实施后出现的问题 | 第68-73页 |
| ·模糊的土地产权 | 第68-69页 |
| ·土地的极度细碎化 | 第69-71页 |
| ·公共管理的混乱 | 第71-73页 |
| ·用水争端 | 第71-72页 |
| ·甘蔗砍运秩序的混乱 | 第72-73页 |
| 7 结论 | 第73-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附录 | 第80-100页 |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