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1页 |
| 1 课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2 栗疫病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 ·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和学名演变 | 第13-14页 |
| ·病原菌的培养性状 | 第14页 |
| ·病原菌的亲和性系统 | 第14-15页 |
| ·营养体亲和性系统 | 第14-15页 |
| ·性亲和性系统 | 第15页 |
| ·栗疫病的侵染循环 | 第15-16页 |
| ·栗疫病病菌的起源和分化 | 第16页 |
| ·栗疫病病菌的起源 | 第16页 |
| ·栗疫病菌的毒力分化 | 第16页 |
| ·栗疫病的防治技术研究 | 第16-18页 |
| ·栽培防治 | 第16-17页 |
| ·化学防治 | 第17页 |
| ·生物防治 | 第17页 |
| ·抗病品种选育 | 第17-18页 |
| ·板栗对栗疫病的抗病性机制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栗疫病的病原鉴定 | 第21-3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 ·栗疫病样本采集、菌株的分离培养与纯化 | 第21页 |
| ·栗疫病斑样本采集 | 第21页 |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第21页 |
| ·分离菌株的纯化 | 第21页 |
|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21-22页 |
| ·供试板栗枝条的采集 | 第21-22页 |
| ·菌丝块接种 | 第22页 |
| ·病原菌的再分离 | 第22页 |
|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22页 |
| ·菌落形态、菌丝及分生孢子的形态观察 | 第22页 |
| ·形态学鉴定依据 | 第22页 |
| ·病原菌rDNA-ITS序列分析 | 第22-23页 |
| ·菌丝体的培养、收集 | 第22-23页 |
| ·DNA提取 | 第23页 |
| ·扩增引物 | 第23页 |
| ·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 第23页 |
| ·序列分析 | 第23页 |
| ·简单聚类分析 | 第23页 |
| ·不同来源菌株的致病力比较 | 第23-24页 |
| ·供试菌株及来源 | 第23-24页 |
| ·供试板栗品种 | 第24页 |
| ·接种方法 | 第24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24-25页 |
| ·菌丝块接种枝条 | 第24-25页 |
|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第25-26页 |
| ·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分生孢子和菌丝的形态特征 | 第25-26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26页 |
| ·rDNA-ITS序列分析 | 第26-29页 |
| ·rDNA ITS1-ITS4测序结果 | 第26-28页 |
| ·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同源性高的相关序列比较分析 | 第28-29页 |
| ·GenBank中同源性高的相关序列聚类分析 | 第29页 |
| ·不同来源菌株的致病力比较 | 第29-30页 |
| 3 结论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栗疫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31-4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第31页 |
| ·不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第31页 |
|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1页 |
|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 ·营养元素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2页 |
| ·菌丝体致死温度测定 | 第32页 |
| ·菌株的亲和性测定 | 第32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2-3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3页 |
| ·不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4页 |
|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 ·营养元素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 ·菌丝体的致死温度测定 | 第36-37页 |
| ·菌株的性亲和性测定 | 第37-38页 |
| 3 结论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药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40-4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 ·室内药剂筛选 | 第40-41页 |
| ·供试药剂及浓度 | 第40页 |
| ·药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40-41页 |
|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页 |
| ·室内不同药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测定 | 第41页 |
| 3.讨论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栗疫病抗病品种的初步筛选 | 第42-46页 |
| 1 供试菌株及品种 | 第42页 |
| 2 方法 | 第42-43页 |
| ·接种方法 | 第42页 |
| ·抗性分级标准 | 第42-43页 |
| ·病情分级标准 | 第42-43页 |
| ·抗病性归类标准 | 第4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 ·不同时期枝条接种分析 | 第43-44页 |
| ·不同品种板栗枝条初步抗病筛选分析 | 第44-45页 |
| 4 结论 | 第45页 |
| 5 讨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附录 | 第53-56页 |
| 图版和说明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