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电视节目的叙事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二、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科教电视节目与叙事 | 第13-19页 |
第一节 叙事与电视叙事 | 第13-15页 |
一、叙事 | 第13-14页 |
二、电视叙事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电视叙事与科普宣传的结合——科教电视节目 | 第15-19页 |
一、科教电视节目的定义 | 第15-16页 |
二、科教电视节目的发展 | 第16-17页 |
三、科教电视节目的分类 | 第17-19页 |
第三章 选择故事的艺术 | 第19-22页 |
第一节 故事的类型 | 第19页 |
第二节 故事的选择策略 | 第19-22页 |
一、宣传任务 | 第19-20页 |
二、社会热点问题 | 第20页 |
三、观众的收视需求 | 第20页 |
四、可视性 | 第20-21页 |
五、求异性 | 第21页 |
六、科学性 | 第21-22页 |
第四章 组织故事的艺术 | 第22-32页 |
第一节 人物 | 第22-25页 |
一、“有形的”人物 | 第22-23页 |
二、“平凡的”人物 | 第23-24页 |
三、“活动的”人物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事件 | 第25-27页 |
一、静态的事件 | 第25-26页 |
二、动态的情节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场景 | 第27-29页 |
一、被忽略的场景 | 第27-28页 |
二、故事中的场景 | 第28-29页 |
第四节 科学 | 第29-32页 |
一、科学的角色变化 | 第29页 |
二、强化科学精神的传播 | 第29-30页 |
三、人文精神在科学传播中闪光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叙述故事的艺术 | 第32-48页 |
第一节 叙事者 | 第32-36页 |
一、叙事者的功能 | 第32页 |
二、叙事者的类型 | 第32-34页 |
三、个性化的叙事者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叙事视角 | 第36-37页 |
一、叙事视角的类型 | 第36页 |
二、求新求异的叙事视角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叙事时间 | 第37-40页 |
一、顺序—时间的先后次序 | 第37-38页 |
二、时距—时间的长短 | 第38-39页 |
三、频率——叙事节奏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叙事空间 | 第40页 |
一、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 | 第40页 |
二、演播室是叙事空间的结构点 | 第40页 |
三、恰当的叙事空间 | 第40页 |
第五节 叙事策略 | 第40-48页 |
一、叙事话语的平民化 | 第41页 |
二、叙事方式的故事化 | 第41-47页 |
三、叙事元素的多元化 | 第47-48页 |
第六章 表现故事的艺术 | 第48-59页 |
第一节 画面 | 第48-55页 |
一、科教电视节目对画面的要求 | 第48-49页 |
二、画面形式在叙事中的创新型运用 | 第49-55页 |
第二节 声音 | 第55-57页 |
一、语言 | 第55-56页 |
二、音乐 | 第56-57页 |
三、音响 | 第57页 |
第三节 蒙太奇 | 第57-59页 |
一、叙事蒙太奇 | 第58页 |
二、表现蒙太奇 | 第58-59页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注释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