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8-12页 |
中文摘要 | 第12-16页 |
ABSTRACT | 第16-19页 |
前言 | 第20-22页 |
文献回顾 | 第22-34页 |
第一部分 OPN/IGF1在PY模型中的作用研究 | 第34-48页 |
引言 | 第34-35页 |
1 材料 | 第35-36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35页 |
1.2 所用试剂 | 第35页 |
1.3 抗体 | 第35-36页 |
1.4 病毒载体 | 第36页 |
1.5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2 方法 | 第36-40页 |
2.1 皮层AAV病毒的注射 | 第36-37页 |
2.2 PY手术步骤 | 第37页 |
2.3 Irregular ladder walking的训练、录像和分析 | 第37页 |
2.4 Sticker removed的训练和检测 | 第37-38页 |
2.5 Pasta handling的训练、录像和分析 | 第38页 |
2.6 Single-pellet retrieval的训练、检测 | 第38页 |
2.7 动物的灌注、取材 | 第38-39页 |
2.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39页 |
2.9 轴突发芽的统计学计数 | 第39页 |
2.10 pS6表达荧光强度分析 | 第39-40页 |
2.11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0页 |
3 结果 | 第40-46页 |
3.1 皮层注射AAV-OPN/IGF1后神经元pS6表达升高 | 第40-42页 |
3.2 OPN/IGF1促进脊髓轴突的发芽 | 第42-43页 |
3.3 行为学统计分析结果无差异 | 第43-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实验二 OPN/IGF1在脑卒中动物模型中的作用研究(一) | 第48-58页 |
引言 | 第48-49页 |
1 材料 | 第49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49页 |
1.2 所用试剂 | 第49页 |
1.3 实验抗体 | 第49页 |
1.4 实验用病毒载体 | 第49页 |
1.5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2 方法 | 第49-51页 |
2.1 脑卒中模型的制作 | 第49-50页 |
2.2 病毒注射 | 第50页 |
2.3 Irregular ladder walking的训练、录像和分析 | 第50页 |
2.4 Sticker removed的训练和检测 | 第50页 |
2.5 Single-pellet retrieval的训练、检测 | 第50页 |
2.6 TTC染色步骤 | 第50页 |
2.7 Nissl染色步骤 | 第50-51页 |
2.9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步骤 | 第51页 |
2.10 统计分析方法同实验一 | 第51页 |
3 结果 | 第51-56页 |
3.1 实验和手术模式图 | 第51-52页 |
3.2 行为学结果分析实验组Irregular ladder walking恢复好于对照组 | 第52-54页 |
3.3 实验组和对照组损伤组织的体积没有明显差异 | 第54-55页 |
3.4 OPN/IGF1促进未损伤侧轴突的代偿性发芽 | 第55-56页 |
4 讨论 | 第56-58页 |
实验三 OPN/IGF1在脑卒中动物模型中的作用研究(二) | 第58-78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1 材料 | 第59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59页 |
1.2 所用试剂 | 第59页 |
1.3 实验抗体 | 第59页 |
1.4 实验用病毒载体 | 第59页 |
1.5 实验仪器 | 第59页 |
2 方法 | 第59-61页 |
2.1 脑卒中模型的制作 | 第59-60页 |
2.2 皮层病毒注射 | 第60页 |
2.3 Irregular ladder walking的训练、录像和分析 | 第60页 |
2.4 Single-pellet retrieval的训练、检测 | 第60页 |
2.5 Ground walking的录像和结果分析 | 第60页 |
2.6 腹腔注射 4-AP3MeOH腹腔注射后行为学检测 | 第60页 |
2.7 TTC染色步骤 | 第60页 |
2.8 Nissl染色步骤和损伤体积的计算 | 第60页 |
2.9 发芽至损伤侧神经元ablation手术 | 第60-61页 |
2.10 脑部sprouting强度的统计学分析 | 第61页 |
2.11 统计分析 | 第61页 |
3 结果 | 第61-75页 |
3.1 脑卒中模型引起运动行为学障碍 | 第61-63页 |
3.2 OPN/IGF1促进脑卒中动物运动行为学的恢复 | 第63-65页 |
3.3 腹腔注射 4-AP3MeOH进一步促进小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 第65-66页 |
3.4 OPN/IGF1促进皮层和脊髓的轴突向损伤侧发芽 | 第66-70页 |
3.5 消除(ablation)实验组发芽的神经元后行为学恢复也减少 | 第70-73页 |
3.6 消除发芽神经元后,脊髓发芽轴突数量减少 | 第73-74页 |
3.7 OPN/IGF1通过激活mTOR促进轴突发芽 | 第74-75页 |
4 讨论 | 第75-78页 |
实验四 PD-1/PD-L1调节小胶质/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78-108页 |
引言 | 第78-79页 |
1 材料 | 第79-82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79页 |
1.2 实验用细胞系 | 第79页 |
1.3 所用试剂 | 第79-80页 |
1.4 实验用抗体 | 第80-81页 |
1.5 引物 | 第81-82页 |
1.6 实验仪器 | 第82页 |
2 方法 | 第82-90页 |
2.0 腹腔巨噬细胞的收集和培养 | 第82-83页 |
2.1 流式细胞检测 | 第83页 |
2.2 小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 第83-84页 |
2.3 骨髓细胞诱导巨噬细胞的培养 | 第84-85页 |
2.4 Raw 264.7 巨噬细胞系的复苏、培养和冻存 | 第85页 |
2.5 RNA的提取,反转录和实时定量PCR | 第85-86页 |
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86-87页 |
2.7 Western blot蛋白液的制备 | 第87页 |
2.8 Western blot蛋白印迹的电泳,转膜和成像 | 第87-88页 |
2.10 PD-1 的PCR扩增和鉴定 | 第88页 |
2.11 用胶回收试剂盒进行胶回收 | 第88页 |
2.12 链接T载体和转化 | 第88-89页 |
2.13 质粒提取试剂盒提取质粒 | 第89页 |
2.14 酶切后连接目的载体 | 第89-90页 |
2.15 转染 | 第90页 |
2.16 统计学分析 | 第90页 |
3 结果 | 第90-105页 |
3.1 腹腔巨噬细胞在LPS+IFN-γ 作用下表达PD-1 | 第90-94页 |
3.2 巨噬细胞系Raw 264.7 在LPS+IFN-γ 的作用下表达PD-1 及其受体PD-L1 | 第94-95页 |
3.3 骨髓干细胞诱导的巨噬细胞和皮层来源的小胶质细胞在LPS+IFN-γ 的作用下表达PD-1 | 第95-96页 |
3.4 PD-1 或者PD-L1敲除的巨噬细胞在LPS+IFN-γ 作用下,表达iNOS增多 | 第96-98页 |
3.5 LPS+IFN-γ 作用 24h后,PD-1 或者PD-L1敲除的巨噬细胞分泌TNF-α 增多 | 第98-99页 |
3.6 PD-1 敲除或者PD-L1敲除后,Stat1,p-Stat1,p-NF-κB表达升高 | 第99-100页 |
3.7 PD-1 敲除或者PD-L1敲除通过AKT信号通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 | 第100-101页 |
3.8 巨噬细胞高表达PD-1 以后,影响Akt,Stat1和NF-κB的表达,但和WT相比,没有明显差别 | 第101-102页 |
3.9 PD-1 可能通过mTOR信号通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 | 第102-103页 |
3.10 PD-1 通过mTOR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抑制mTOR以后,iNOS表达下降 | 第103页 |
3.11 构建表达His标签的PD-1 质粒 | 第103-104页 |
3.12 质粒转染细胞后目的蛋白的表达 | 第104-105页 |
4 讨论 | 第105-107页 |
下步实验计划 | 第107-108页 |
小结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4页 |
附录 | 第124-125页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