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引言 | 第11-20页 |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马铃薯茎叶青贮研究的历程 | 第12-13页 |
| ·青贮原理及发酵过程 | 第13-15页 |
| ·青贮的优点 | 第15页 |
| ·改善马铃薯茎叶青贮品质的技术研究 | 第15页 |
| ·青贮添加剂的研究 | 第15-18页 |
| ·发酵抑制剂 | 第16页 |
| ·腐败抑制剂 | 第16页 |
| ·营养性添加剂 | 第16页 |
| ·乳酸发酵促进剂 | 第16-18页 |
| ·青贮料消化率的研究 | 第18页 |
|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路线 | 第18-20页 |
| ·不同添加量的不同的生物制剂对不同含水量的青贮马铃薯茎叶的发酵进程的影响 | 第19页 |
| ·实验室分析技术评定生物制剂对青贮马铃薯茎叶品质的影响 | 第19页 |
| ·通过体外产气法评定不同生物制剂对马铃薯茎叶青贮料品质的影响 | 第19-20页 |
| 第一章 不同的生物制剂对不同含水量的青贮马铃薯茎叶的发酵进程的影响 | 第20-31页 |
| 1 试验目的 | 第2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 ·材料 | 第20页 |
| ·添加剂 | 第20-21页 |
| ·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 ·青贮制备 | 第22页 |
| ·样品测定 | 第22-23页 |
| ·用笔式酸度计测定pH | 第22-23页 |
| ·用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 第23页 |
| ·试验统计 | 第2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 ·青贮饲料 pH 值 | 第23-26页 |
|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 第26-29页 |
| ·马铃薯鲜茎叶青贮料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CS)变化 | 第27-28页 |
| ·含水量70%马铃薯茎叶青贮料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CS)变化 | 第28-29页 |
| ·含水量60%马铃薯茎叶青贮料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CS)变化 | 第29页 |
| 4 讨论 | 第29-30页 |
| ·水分含量对马铃薯茎叶青贮发酵的影响 | 第29页 |
| ·生物制剂对马铃薯茎叶青贮进程的影响 | 第29-30页 |
| 5 结论 | 第30-31页 |
| 第二章 添加生物制剂对马铃薯茎叶青贮品质的影响 | 第31-42页 |
| 1 试验目的 | 第3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 ·材料 | 第31页 |
| ·添加剂 | 第31页 |
| ·试验设计 | 第31-33页 |
| ·青贮制备 | 第33页 |
| ·样品处理 | 第33-34页 |
| ·青贮饲料样品处理及感官鉴定 | 第33-34页 |
| ·青贮饲料样品pH 值检测及评分标准 | 第34页 |
| ·青贮饲料营养物质含量检测 | 第34页 |
| ·数据统计 | 第3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 ·青贮饲料感观评分结果及分析 | 第34-36页 |
| ·青贮料 pH 评分结果及分析 | 第36-38页 |
| ·青贮饲料营养物质含量及分析 | 第38-42页 |
| ·青贮前后干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 ·青贮前后粗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40页 |
| ·青贮前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变化 | 第40-41页 |
| ·青贮料的营养价值与藁秆营养价值的比较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采用人工瘤胃法评定不同生物制剂不同含水量的马铃薯茎叶青贮料的饲用价值 | 第42-51页 |
| 1 试验目的 | 第4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 ·仪器设备与溶液配制 | 第42-44页 |
| ·仪器设备 | 第42-43页 |
| ·培养液配制 | 第43-44页 |
| ·瘤胃液制备 | 第44页 |
|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与全混合日粮组成及营养成分 | 第44页 |
| ·全混合日粮组成及营养成分 | 第44页 |
| ·试验设计 | 第44页 |
| ·实验步骤 | 第44-45页 |
| ·结果计算 | 第4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 ·产气趋势曲线及分析 | 第46-48页 |
| ·干物质消化率比较及分析 | 第48-49页 |
| 4 讨论 | 第49-50页 |
| ·添加不同生物制剂对不同含水量马铃薯茎叶青贮料的牦牛瘤胃代谢产气量及产气趋势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添加不同生物制剂对不同含水量马铃薯茎叶青贮料在牦牛瘤胃中干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第50页 |
| 5 结论 | 第50-5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 1 结论 | 第51-52页 |
| 2 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个人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