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引言 | 第6-10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6-7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7-8页 |
·研究内容 | 第7页 |
·研究框架 | 第7-8页 |
·研究难点和创新 | 第8-10页 |
·研究难点 | 第8-9页 |
·创新 | 第9-10页 |
第二章 地方公债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地方公债的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地方公债的概念 | 第10-11页 |
·地方公债的种类 | 第11页 |
·地方公债与地方其他收入相比的特点 | 第11页 |
·地方公债的性质——关于公债的相关理论 | 第11-14页 |
·早期的公债理论 | 第11-12页 |
·古典主义的公债理论 | 第12-13页 |
·凯恩斯学派的公债观 | 第13页 |
·现代学派的观点 | 第13-14页 |
·地方公债的目的——公共品理论 | 第14-15页 |
·地方政府发债的合理性——财政分权理论 | 第15-16页 |
·总结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地方公债国际经验及中国现实问题 | 第18-31页 |
·地方公债国际经验 | 第18-24页 |
·美国地方公债经验 | 第18-22页 |
·日、英、德的地方公债经验 | 第22-24页 |
·国际经验的启示 | 第24页 |
·地方公债的中国现实问题 | 第24-31页 |
·地方财政 | 第25-27页 |
·金融危机下地方财政压力 | 第27-31页 |
第四章 地方公债的信用风险相关理论及模型 | 第31-40页 |
·地方公债的信用风险理论 | 第31-32页 |
·地方公债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相关理论 | 第32-33页 |
·现代KMV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综述 | 第33-40页 |
·理论背景 | 第33-35页 |
·预期违约率(EDF)的计算过程 | 第35-40页 |
第五章 地方公债发行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度量与融资规模研究 | 第40-52页 |
·研究设计与研究模型 | 第40-44页 |
·研究设计 | 第40-41页 |
·研究模型 | 第41-44页 |
·对上海发行地方公债的信用风险与融资规模的实证分析 | 第44-52页 |
·样本数据说明 | 第44页 |
·关键参数的计算 | 第44-49页 |
·预期违约概率的计算 | 第49-50页 |
·模型结果分析及结论 | 第50-52页 |
第六章 我国地方公债发行过程中的政策建议 | 第52-60页 |
·建立独立的商业信用评级制度 | 第52-54页 |
·建立透明的地方公债信息披露制度 | 第54-55页 |
·建立完善的地方公债信用增级体系 | 第55-60页 |
·地方公债保险制度 | 第56页 |
·地方公债偿债基金 | 第56-57页 |
·地方公债银行 | 第57-60页 |
全文总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注释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