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中国电子产业创新能力及经济效率评价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5页
     ·研究背景第10-14页
     ·研究意义第14-15页
   ·研究目的和方法第15-16页
     ·研究目的第15页
     ·研究采用的方法第15-16页
   ·主要工作第16-20页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第16-19页
     ·创新点第19-20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第20-43页
   ·高技术产业及电子产业概念界定第20-23页
     ·高技术产业界定第20-21页
     ·电子产业界定第21-23页
   ·产业 R&D 研究第23-27页
     ·产业发展研究第23-24页
     ·电子产业 R&D 研究第24-27页
   ·产业创新能力相关理论及研究第27-33页
     ·创新理论的提出第27-28页
     ·产业创新的内涵第28-29页
     ·产业创新的类型、模式和机制第29-32页
     ·相关研究综述第32-33页
   ·基于 Malmquist 指数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第33-37页
     ·常见参数与非参数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第34-35页
     ·非参数 Malmquist 指数方法第35-37页
   ·非参数要素生产效率测算第37-43页
第三章 电子产业发展分析及创新要素影响研究第43-66页
   ·电子产业发展现状研究第43-48页
     ·宏观现状第43-44页
     ·微观现状第44-48页
   ·电子产业发展灰色组合预测第48-53页
     ·常用灰色组合预测模型第48-50页
     ·电子产业产值灰色组合预测第50-53页
   ·电子产业经济学特性分析第53-61页
     ·电子产业经济学特性第53-58页
     ·电子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第58-60页
     ·电子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第60-61页
   ·技术创新核心的 R&D 活动第61-66页
     ·R&D 活动第61-62页
     ·电子产业 R&D 活动的影响第62-63页
     ·电子产业集群创新的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第63-66页
第四章 基于灰色白化权函数的电子产业创新能力灰聚类评价第66-81页
   ·电子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67-71页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确立的基本原则第67-68页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68-71页
   ·电子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第71-75页
   ·基于灰色白化权函数的电子产业创新能力灰聚类评价第75-81页
第五章 基于 Malmquist 指数方法的电子产业综合效率评价第81-106页
   ·体现创新要素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选择第81-83页
     ·决策单元选择第81页
     ·输入输出指标构建原则第81-82页
     ·评价方法的选择第82页
     ·针对 Malmquist 指数方法的输入输出指标构建第82-83页
   ·Malmquist 指数方法第83-91页
     ·Malmquist 指数模型构建第83-85页
     ·Malmquist 指数模型几何意义第85-88页
     ·技术变化指数分解及其几何意义第88-90页
     ·各组分变化对 Malmquist 指数的影响第90-91页
   ·电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变化实证分析第91-105页
     ·高技术各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变化第91-93页
     ·各省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变化第93-100页
     ·各省地区技术效率值及其分解变化第100-105页
   ·电子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动展望第105-106页
第六章 非参数要素生产效率评价模型建立第106-124页
   ·非参数要素生产效率模型建立第108-111页
     ·距离函数建立第108-109页
     ·几何均值定义的要素生产效率模型第109-110页
     ·基于 Malmquist 指数分解的要素生产效率初探第110-111页
   ·非参数劳动力生产效率模型建立第111-116页
     ·非参数劳动力生产效率模型提出第111-112页
     ·劳动力生产效率模型中的距离函数第112-113页
     ·具有技术差异劳动力生产效率模型建立第113-116页
   ·非参数资本生产效率模型建立第116-120页
     ·非参数资本生产效率模型提出第116页
     ·FGL 成本效率模型第116-119页
     ·与劳动力生产效率模型相对应的资本生产效率模型建立第119-120页
   ·非参数要素生产效率模型分解及求解第120-124页
     ·非参数要素生产效率模型分解第120-121页
     ·非参数要素生产效率模型求解第121-124页
第七章 基于非参数要素生产效率模型的电子产业创新效率评价第124-145页
   ·电子产业要素生产效率评价第124-133页
     ·高技术各产业要素生产效率比较研究第124-126页
     ·电子产业各省地区要素生产效率比较研究第126-129页
     ·电子产业各省地区要素生产效率及其分解第129-133页
   ·各省地区劳动力生产效率及其分解第133-140页
     ·电子产业各省地区劳动力生产效率变化第133-138页
     ·各省地区具有技术差异的劳动力生产效率变化第138-140页
   ·各省地区资本生产效率研究第140-145页
第八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第145-147页
   ·结论第145-146页
   ·展望第146-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8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58-160页
致谢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供应链绩效的多维评价研究
下一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评价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