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藏族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文献评述 | 第16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页 |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资料来源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理论借鉴 | 第18-21页 |
·规模经济理论 | 第18页 |
·奥尔森的小集团理论 | 第18-19页 |
·合作博弈理论 | 第19-20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0页 |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2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页 |
3 川西北牧区自然、经济、社会状况及其特殊性 | 第21-28页 |
·自然资源状况 | 第21-23页 |
·经济社会发展 | 第23-25页 |
·经济发展状况 | 第23-24页 |
·社会发展状况 | 第24-25页 |
·川西北牧区现状 | 第25-26页 |
·川西北牧区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 | 第26-28页 |
4 川西北藏族牧区已有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评析 | 第28-30页 |
·红原的联牧模式 | 第28页 |
·旅游产业带动模式 | 第28-29页 |
·订单式牧业发展模式 | 第29页 |
·新村扶贫模式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页 |
5 川西北牧区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 | 第30-39页 |
·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内涵 | 第30-31页 |
·牧区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文化传统 | 第31页 |
·自然条件 | 第31页 |
·牧民意愿 | 第31-32页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32页 |
·川西北牧区新农村建设模式确定的原则 | 第32-33页 |
·生态改善、和谐发展原则 | 第32-33页 |
·自愿原则 | 第33页 |
·协调原则 | 第33页 |
·经济原则 | 第33页 |
·发展原则 | 第33页 |
·川西北牧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及其适用条件 | 第33-39页 |
·单户散居—家庭牧场模式 | 第34-35页 |
·联户定居—联户牧场模式 | 第35-36页 |
·小区聚居—合作经营模式 | 第36-38页 |
·城镇聚居—牧工商综合发展模式 | 第38-39页 |
6 建设路径 | 第39-43页 |
·改善基础设施 | 第39-40页 |
·优化金融服务 | 第40页 |
·科学规划和建设中心城镇 | 第40-41页 |
·引导牧民向市场经济发展 | 第41页 |
·鼓励牧民参与合作经营 | 第41-42页 |
·注重教育和培训 | 第42-43页 |
7 结论 | 第43-45页 |
·研究结论 | 第43-44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