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上扬子地块浅部褶皱逆冲格局:遥感卫星图像处理与解释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17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11页 |
·研究区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第11-15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1、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2页 |
·中上扬子地区主要构造层划分和地层组成 | 第17-18页 |
·中上扬子地块构造单元划分 | 第18-20页 |
·中上扬子地区构造样式 | 第20-22页 |
2、褶皱构造及伴生横张大节理系统的遥感解析 | 第22-58页 |
·雪峰山东侧构造:穹盆叠加 | 第24-28页 |
·穹盆叠加区遥感褶皱解析 | 第24-26页 |
·穹盆叠加构造遥感大节理分析 | 第26-27页 |
·数学模拟 | 第27-28页 |
·川东湘西北构造:菱形叠加 | 第28-34页 |
·菱形构造区遥感褶皱解析 | 第28-31页 |
·金佛山菱形构造及周边构造的遥感大节理分析 | 第31-34页 |
·贵州地区构造:多重多种构造复合 | 第34-38页 |
·六枝地区遥感褶皱解析 | 第34-36页 |
·六枝及周边地区横张大节理分析 | 第36-38页 |
·川东、东南地区褶皱:隔档式、帚状褶皱系统 | 第38-48页 |
·川东、东南地区遥感褶皱分析 | 第40-44页 |
·川东、东南地区遥感大节理分析 | 第44-46页 |
·数学模拟 | 第46-48页 |
·黔南地区褶皱:隔槽区 | 第48-51页 |
·黔南地区遥感地貌和褶皱分析 | 第48-50页 |
·数学模拟 | 第50-51页 |
·鄂西地区褶皱:雁列式 | 第51-58页 |
·张家界地区右阶雁列式褶皱 | 第51-56页 |
·梵净山地区左阶穹窿构造 | 第56-58页 |
3、断层构造系统的遥感解析 | 第58-84页 |
·走滑断层组合和属性 | 第60-74页 |
·雪峰山西侧:NE向走滑断层 | 第60-64页 |
·雪峰山东侧:NNE向走滑断层 | 第64-68页 |
·南部转换带:紫云-罗甸断裂系统 | 第68-74页 |
·主要逆冲推覆构造带 | 第74-84页 |
·祁阳弧断裂带 | 第76-78页 |
·安化-溆浦断裂带 | 第78-80页 |
·慈利-保靖断裂带 | 第80-84页 |
4、中上扬子地块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 第84-90页 |
5、结论与讨论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附录 | 第98-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个人简历 | 第10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