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27页 |
一, 绪论 | 第9-15页 |
1, 研究的缘起 | 第9-10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3, 研究的类型与范围 | 第12-13页 |
4, 研究的内容、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二, 有关国内外城市社区空间理论 | 第15-17页 |
1, 主观认知下的社区空间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2, 客观认知下的社区空间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三, 环境行为理论研究 | 第17-25页 |
1, 心理学的行为认知过程 | 第17-18页 |
2, 马斯洛的认知理论 | 第18-20页 |
3, 环境行为学实证研究 | 第20-25页 |
四, 社区和环境行为理论研究述评 | 第25-27页 |
第一章 基于环境行为分析的现代城市社区公共活动空间 | 第27-44页 |
第一节, 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理论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社区空间地理环境要素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硬质空间要素 | 第30-33页 |
一, 道路系统 | 第30-31页 |
二, 绿化设施 | 第31页 |
三, 座椅设施 | 第31-32页 |
四, 服务设施 | 第32页 |
五, 活动设施 | 第32-33页 |
第四节, 环境行为视野下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要素 | 第33-39页 |
一, 人的认知 | 第33-35页 |
二, 步行行为要素 | 第35-36页 |
三, 驻足行为要素 | 第36-37页 |
四, 坐息行为要素 | 第37-38页 |
五, 交谈行为要素 | 第38页 |
六, 娱乐行为要素 | 第38-39页 |
第五节, 环境行为研究系统 | 第39-42页 |
一, 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 | 第39-40页 |
二, 按活动频率划分的动态系统 | 第40-41页 |
三, 领域性模式系统 | 第41-42页 |
第六节, 研究步骤与过程 | 第42-44页 |
第二章 "对静态系统的行为整合"——"A社区"案例研究 | 第44-68页 |
导言:所选社区概况 | 第45-48页 |
第一节, "A社区"的背景概述 | 第48-49页 |
第二节, "A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硬质要素分析 | 第49-58页 |
一, 整体环境的空间组织 | 第49-52页 |
二, 交通系统分析 | 第52-55页 |
三, 座椅系统分析 | 第55-57页 |
四, "绿化块"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发现的问题 | 第58-60页 |
一, 座椅的不合理使用 | 第58-59页 |
二, 局部人群堆积 | 第59-60页 |
第四节, "A社区"行为场所坐息要素分析 | 第60-67页 |
一, 不同坐姿分布 | 第60-62页 |
二, 坐息行为场所的公共性测定 | 第62-64页 |
三, 坐息行为场所的领域性测定 | 第64-67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67-68页 |
第三章 "特殊人群"——"B社区"案例研究 | 第68-81页 |
第一节, "B社区"的背景概述 | 第69-70页 |
第二节, "B社区"的空间特征 | 第70-73页 |
一, "B社区"的空间结构特点 | 第71-72页 |
二, "B社区"的研究区域 | 第72-73页 |
第三节, "特殊人群"的行为分析 | 第73-80页 |
一, "特殊人群"及其他人的活动状况 | 第73-76页 |
二, "特殊人群"的行为特点 | 第76-77页 |
三, "特殊人群"与社区居民的行为关系 | 第77-80页 |
第四节, 调查结果及问题 | 第80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80-81页 |
第四章 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规划优化对策——从"街心花园"到"开放性的行为场所" | 第81-88页 |
第一节, 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标准的思考 | 第82-83页 |
一, 景观应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基础的动态系统" | 第82页 |
二, 景观空间的"可持续性" | 第82-83页 |
第二节, 行为场所规划优化对策 | 第83-88页 |
一, 在整体规划中,空间不能"限定状态" | 第83-85页 |
二, "边界"的处理 | 第85-86页 |
三, 设施的处理 | 第86-87页 |
四, 设计尺度 | 第87-88页 |
结语 | 第88-90页 |
一, 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二, 主要创新点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图片索引 | 第96-9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