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相关研究 | 第9-12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范围 | 第12页 |
·相关概念的定义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的背景与现状 | 第16-36页 |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出现的背景 | 第16-18页 |
·体制外艺术家的生存空间 | 第16页 |
·当代艺术渐成主流 | 第16-17页 |
·北京的文化吸引力 | 第17页 |
·城市活力的新面貌 | 第17-18页 |
·大众对艺术的需求与参与 | 第18页 |
·城市中大量被遗忘的空间 | 第18页 |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的现状分布 | 第18-23页 |
·空间分布 | 第18-22页 |
·时间分布 | 第22-23页 |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的发展过程 | 第23-33页 |
·生成之初的自由集聚——星星之火 | 第23-26页 |
·以原始聚落为中心扩散——星火燎原 | 第26-27页 |
·多方参与的建设潮——雨后春笋 | 第27-32页 |
·点、区、群的发展模式 | 第32-33页 |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发展的特征与规律 | 第33-35页 |
·集聚 | 第33-34页 |
·职能分化 | 第34页 |
·长期性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的发展机制 | 第36-50页 |
·机制的定义 | 第36页 |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运行机制中的参与主体研究 | 第36-37页 |
·各参与主体的特征 | 第37-47页 |
·艺术价值链上游——艺术家 | 第37-41页 |
·艺术价值链中游——艺术中介 | 第41-42页 |
·艺术价值链下游——艺术品消费者、艺术爱好者 | 第42-43页 |
·艺术区物业的提供者 | 第43-45页 |
·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主体 | 第45-47页 |
·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47-48页 |
·艺术产业链 | 第47-48页 |
·艺术区物业产业链 | 第48页 |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发展机制流程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草场地艺术家聚落案例研究 | 第50-67页 |
·草场地村的艺术家聚落生成的背景 | 第50-52页 |
·798 艺术区功能的外溢 | 第50-51页 |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 | 第51-52页 |
·草场地村艺术家聚落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52-58页 |
·草场地艺术家聚落的起点 | 第52页 |
·时间轴上的渐变 | 第52-54页 |
·集聚核心 | 第54页 |
·集聚核心的辐射作用 | 第54-58页 |
·艺术空间的分布现状 | 第58页 |
·草场地村艺术家聚落发展机制分析 | 第58-61页 |
·各参与主体在发展中的作用 | 第59页 |
·草场地艺术家聚落发展机制流程 | 第59-60页 |
·草场地艺术家聚落良好运行的原因 | 第60页 |
·草场地艺术家聚落面临的问题 | 第60-61页 |
·草场地的空间更新力度 | 第61-66页 |
·艺术家工作室——更新单个空间 | 第61-64页 |
·艺术区建设——更新街区面貌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的生成与发展机制对城市更新的启示 | 第67-72页 |
·目前城市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67-68页 |
·城市用地持续扩张 | 第67页 |
·大拆大建忽视城市已开发土地的再利用 | 第67页 |
·自上而下更新模式的弊端 | 第67-68页 |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机制运行下的城市更新 | 第68-70页 |
·更新城市的原始动力 | 第68页 |
·更新城市的力度 | 第68-70页 |
·该机制研究对北京城市更新的借鉴意义 | 第70-71页 |
·利用已有城市空间转变其原有使用性质注入新活力 | 第70-71页 |
·保护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 第71页 |
·各司其职发挥合力效应 | 第71页 |
·重视投入时间而不只是投入金钱 | 第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A 部分访谈录整理 | 第77-99页 |
附录B 艺术区调研问卷 | 第99-100页 |
附录C 部分艺术区简介及风貌整理 | 第100-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