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新机场岩溶塌陷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前言 | 第9-15页 |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第9-10页 |
·我国岩溶塌陷状况以及危害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1-13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岩溶塌陷机制和相应的地质结构模式 | 第15-29页 |
·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 | 第15-19页 |
·开口岩溶孔隙及发育程度 | 第15-16页 |
·覆盖土层厚度、结构和性质 | 第16-17页 |
·地下水运动 | 第17-19页 |
·岩溶塌陷理论 | 第19-25页 |
·岩溶地下水的活动 | 第19-23页 |
·降水和地表水的活动 | 第23-24页 |
·地震和振动 | 第24页 |
·重力和加载 | 第24-25页 |
·盖层的地质结构模式 | 第25-27页 |
·单一阻水型盖层地质结构模式 | 第25-26页 |
·单一透水型盖层地质结构模式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昆明新机场工程地质条件和岩溶塌陷概况 | 第29-41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9-32页 |
·地形地貌 | 第30-32页 |
·气象与水文特征 | 第32页 |
·区域构造及地质概况 | 第32-34页 |
·区域构造 | 第32页 |
·地基土分析 | 第32-34页 |
·工程水文地质概况 | 第34-35页 |
·岩溶发育情况及分布规律 | 第35-37页 |
·岩溶总体特征 | 第35页 |
·洼地、漏斗与岩溶管道分析 | 第35-36页 |
·岩溶发育规律 | 第36-37页 |
·昆明新机场塌陷概况 | 第37-39页 |
·土层塌陷 | 第37-39页 |
·基岩塌陷 | 第39页 |
·工程处理措施 | 第39-40页 |
·强夯法 | 第39页 |
·防渗排水设计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场地岩溶稳定性分析 | 第41-65页 |
·昆明新机场塌陷三要素分析 | 第41-44页 |
·可溶性岩及开口岩溶孔隙 | 第41-42页 |
·覆盖层厚度、结构和性质 | 第42-43页 |
·地下水运动 | 第43-44页 |
·昆明新机场岩溶塌陷成因讨论 | 第44-48页 |
·地表水下渗致塌的机理研究 | 第48-54页 |
·静水增荷效应 | 第48页 |
·渗透潜蚀效应 | 第48-50页 |
·渗流软化效应 | 第50-54页 |
·地表水下渗致塌的力学模型 | 第54-62页 |
·临界土洞高度的确定 | 第55-57页 |
·地表塌陷阶段的致塌力学模型 | 第57-62页 |
·塌陷实例分析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塌陷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65-88页 |
·、FLAC~(3D)的基本原理 | 第65-68页 |
·概述 | 第65页 |
·FLAC~(3D)的特点 | 第65-67页 |
·本论文用到的FLAC~(3D) | 第67-68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8-71页 |
·模型基本假定 | 第68-69页 |
·地质条件的概化 | 第69页 |
·几何模型说明 | 第69-70页 |
·边界条件 | 第70-71页 |
·力学模型及参数 | 第71页 |
·数值试验项目及结果分析 | 第71-87页 |
·自重作用下计算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重力加载敏感性研究 | 第74-79页 |
·上覆盖土层厚度的敏感性研究 | 第79-84页 |
·地表水下渗对土洞稳定性敏感因素讨论 | 第84-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结论及展望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88页 |
·展望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A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