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热敏灸疗法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6页 |
第一节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第11-24页 |
一、哮喘病名的出现 | 第11页 |
二、中医对于哮喘的病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13页 |
三、哮喘的中医治疗方法 | 第13-24页 |
(一) 中药内服 | 第14-16页 |
(二) 外治疗法 | 第16-24页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第24-30页 |
一、支气管哮喘的定义 | 第24页 |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24-27页 |
(一) 哮喘的病因 | 第24-26页 |
(二) 发病机制 | 第26-27页 |
三、现代医学对哮喘的治疗方法 | 第27-30页 |
(一) 药物疗法 | 第27-29页 |
(二) 非药物疗法 | 第29-30页 |
第三节 腧穴热敏化新疗法 | 第30-36页 |
一、热敏灸疗法的出现 | 第30-32页 |
(一) 热敏点的发现 | 第30页 |
(二) 艾灸热敏点的机体反应 | 第30-31页 |
(三) 热敏化穴与非热敏化穴的区别 | 第31-32页 |
二、哮喘是腧穴热敏化艾灸的适应证 | 第32页 |
三、支气管哮喘的腧穴热敏化分布规律 | 第32页 |
四、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32-36页 |
(一) 热敏灸疗法用于痛证 | 第32-33页 |
(二) 热敏灸疗法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 第33-34页 |
(三) 热敏灸疗法用于生殖系统疾病 | 第34-35页 |
(四) 热敏灸疗法用于呼吸系统疾病 | 第35-36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36-44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36-37页 |
(一) 病例选择 | 第36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36页 |
(三) 分期标准 | 第36-37页 |
(四) 纳入标准 | 第37页 |
(五) 排除标准 | 第3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一) 分组方法 | 第37页 |
(二) 治疗方案 | 第37-38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38页 |
(四) 疗效标准 | 第38-39页 |
(五) 统计方法 | 第39页 |
三、结果 | 第39-44页 |
(一) 一般情况分析 | 第39-40页 |
(二) 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讨论 | 第44-49页 |
一、两组疗效比较 | 第44页 |
(一) 症状评分结果比较 | 第44页 |
(二) 肺功能指标比较 | 第44页 |
(三) 有效率比较 | 第44页 |
二、自我感觉的比较 | 第44-45页 |
三、副作用的观察比较 | 第45页 |
四、腧穴热敏化艾灸作用特点 | 第45-46页 |
(一) 双向调节 | 第45页 |
(二) 整体调节 | 第45页 |
(三) 品质调节 | 第45-46页 |
五、热敏灸治疗哮喘的热敏化规律 | 第46页 |
六、热敏灸疗法的优势与不足 | 第46-49页 |
(一) 艾烟的安全性问题 | 第46-48页 |
(二) 人力方面的问题 | 第48页 |
(三) 热敏点的重复性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