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昌化江流域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生态经济 | 第20-2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4页 |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现状 | 第21-22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概述 | 第22-23页 |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第23-24页 |
·森林生态经济系统 | 第24-28页 |
·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涵义 | 第24-25页 |
·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国内外发展 | 第25-28页 |
3 昌化江流域森林生态经济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28-32页 |
·昌化江流域生态经济现状 | 第28-30页 |
·研究区概述 | 第28页 |
·自然条件 | 第28-29页 |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9-30页 |
·昌化江流域主要生态经济问题 | 第30-32页 |
·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 第30-31页 |
·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性 | 第31-32页 |
4 昌化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 | 第32-48页 |
·构建指标体系 | 第32-33页 |
·构建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 第32-33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 第33页 |
·昌化江流域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3-35页 |
·昌化江流域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方法 | 第35-38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5-36页 |
·熵值法简介 | 第36-38页 |
·昌化江流域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 第38-41页 |
·昌化江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权重的确定 | 第38页 |
·昌化江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第38-41页 |
·昌化江流域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 | 第41-43页 |
·昌化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系数的确定 | 第41-42页 |
·昌化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分析 | 第42-43页 |
·昌化江流域空间差异性分析 | 第43-48页 |
·流域空间差异表现方法研究 | 第43-44页 |
·昌化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 | 第44-48页 |
5 昌化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 | 第48-54页 |
·动态分析的概念 | 第48页 |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对比 | 第48-49页 |
·昌化江流域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动态分析 | 第49-52页 |
·生态支持指数动态分析 | 第49-50页 |
·经济发展指数动态分析 | 第50-51页 |
·社会进步指数动态分析 | 第51-52页 |
·昌化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系数动态分析 | 第52-54页 |
6 昌化江流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第54-56页 |
·提高生态意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 第54页 |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统一管理 | 第54-55页 |
·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 第55页 |
·落实补偿机制 | 第55页 |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流域发展的经济效益 | 第55页 |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第55-5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