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层状二氧化锰的制备方法 | 第13-15页 |
·固相反应法 | 第13页 |
·水热合成法 | 第13-14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14页 |
·液相氧化-还原法 | 第14-15页 |
·其它方法 | 第15页 |
·纳米润滑添加剂的基础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无机单质纳米润滑添加剂 | 第16页 |
·无机硼酸盐纳米润滑添加剂 | 第16-17页 |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润滑添加剂 | 第17页 |
·稀土化合物润滑添加剂 | 第17页 |
·聚合物纳米微球润滑添加剂 | 第17页 |
·层状无机物类纳米润滑添加剂 | 第17-18页 |
·碳酸盐纳米润滑添加剂 | 第18-19页 |
·超级电容器 | 第19-22页 |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 | 第20页 |
·超级电容器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内容和方法 | 第24-39页 |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纳米层状二氧化锰的制备工艺 | 第24-30页 |
·水热合成法 | 第24-27页 |
·水热合成法原理 | 第25页 |
·原料的配制 | 第25页 |
·水热合成步骤 | 第25-27页 |
·液相沉淀法 | 第27-30页 |
·沉淀法制备MnO_2的原理 | 第27页 |
·沉淀过程的结晶学基础 | 第27-30页 |
·原料的配制 | 第30页 |
·沉淀法制备步骤 | 第30页 |
·样品的表征 | 第30-34页 |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0-31页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31页 |
·金相显微镜分析 | 第31页 |
·BET比表面分析 | 第31-34页 |
·BET比表面积测定法 | 第32-33页 |
·孔径(孔隙度)分布测定理论 | 第33-34页 |
·纳米层状二氧化锰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测试 | 第34-36页 |
·沉降实验 | 第34页 |
·四球实验 | 第34-36页 |
·实验条件和前期准备工作 | 第34-35页 |
·具体操作步骤 | 第35页 |
·四球摩擦实验的常规评定指标 | 第35-36页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6-39页 |
·电极制备 | 第36页 |
·循环伏安法 | 第36-39页 |
第三章 水热合成法和液相沉淀法制备纳米层状MnO_2及其表征 | 第39-49页 |
·引言 | 第39-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8页 |
·水热合成法 | 第40-46页 |
·不同反应物对二氧化锰生成情况的影响 | 第40-41页 |
·水热温度对纳米层状二氧化锰的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41-43页 |
·水热时间对纳米层状二氧化锰的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43-45页 |
·不同表面修饰剂对纳米层状二氧化锰的影响 | 第45-46页 |
·液相沉淀法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纳米层状MnO_2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 第49-65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添加剂样品制备与基础油的选择 | 第50-52页 |
·纳米层状二氧化锰添加剂的制备 | 第50-51页 |
·基础油的选择 | 第51-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63页 |
·粉末颗粒在液体石蜡中的分散性 | 第52页 |
·纳米层状二氧化锰的极压性能测试 | 第52-53页 |
·磨斑直径和摩擦系数的测试 | 第53-57页 |
·摩擦副表面形貌的观察 | 第57-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纳米层状二氧化锰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65-81页 |
·引言 | 第65-66页 |
·电极材料纳米层状二氧化锰的制备 | 第6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6-79页 |
·纳米层状二氧化锰的循环伏安性能 | 第66-73页 |
·BET比表面测试 | 第73-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