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发育环境和形成条件 | 第10-11页 |
·发育机理及灾害体稳定性分析 | 第11页 |
·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防治实践 | 第11-13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重庆市风景名胜区旅游公路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致灾动力机制 | 第15-34页 |
·重庆市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概况 | 第15-17页 |
·重庆丰富的自然资源 | 第15页 |
·重庆悠久的人文历史 | 第15-16页 |
·重庆公路交通 | 第16-17页 |
·重庆市风景名胜区旅游公路地质灾害发育特点 | 第17-23页 |
·重庆旅游公路的特点 | 第17-18页 |
·重庆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 | 第18-21页 |
·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 | 第21-22页 |
·地质灾害分布的其他规律 | 第22-23页 |
·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分析 | 第23-25页 |
·地形地貌 | 第23页 |
·岩土体特征 | 第23-24页 |
·江水的岸坡侵蚀 | 第24页 |
·地下水活动 | 第24页 |
·降雨 | 第24页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4-25页 |
·滑坡灾害成灾动力机制分析 | 第25-33页 |
·滑动带的贯通过程 | 第26-27页 |
·滑动带追踪断裂 | 第27-29页 |
·计算实例 | 第29-30页 |
·滑动带贯通的数值模拟 | 第30-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景观型混凝土与粘涂材料 | 第34-49页 |
·景观混凝土 | 第34-41页 |
·彩色混凝土着色方法 | 第34-39页 |
·混凝土表面压印 | 第39-41页 |
·工程结构景观型面层粘涂材料 | 第41-48页 |
·面层粘涂材料 | 第41-42页 |
·粘涂材料着色方法 | 第42页 |
·对混凝土用涂料的技术要求 | 第42-44页 |
·几种景观型粘涂材料 | 第44-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滑坡景观型抗滑桩设计及计算原理 | 第49-58页 |
·仿生桩 | 第50页 |
·花池桩 | 第50-52页 |
·日晷桩 | 第52页 |
·环保桩 | 第52-53页 |
·景观型抗滑桩的设计计算方法 | 第53-56页 |
·抗滑桩工程设置 | 第56-57页 |
·本章小节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滑坡灾害景观型防治技术在金佛山的应用 | 第58-84页 |
·金佛山概况 | 第58-59页 |
·地理位置 | 第58-59页 |
·地质地貌 | 第59页 |
·气候水文 | 第59页 |
·金佛山地质灾害类型 | 第59-60页 |
·金佛山地质灾害成因 | 第60-61页 |
·自然因素 | 第60-61页 |
·人为因素 | 第61页 |
·金佛山旅游公路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61-68页 |
·传递系数法 | 第62-66页 |
·数值模拟法 | 第66-68页 |
·景区旅游公路地质灾害治理原则 | 第68-69页 |
·景区旅游公路地质灾害景观防治技术 | 第69-77页 |
·滑坡灾害的景观防治 | 第70-75页 |
·崩塌灾害的景观防治 | 第75-77页 |
·花池桩设计实例 | 第77-82页 |
·采用m 法计算桩身的内力 | 第78-81页 |
·抗滑桩桩侧地基应力验算 | 第81-82页 |
·抗滑桩结构设计 | 第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景区滑坡治理方案优化的模糊熵权综合法及其应用 | 第84-96页 |
·选择滑坡防治方案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 第84-85页 |
·景区滑坡治理方案优化选择 | 第85-95页 |
·模糊优选理论 | 第86-87页 |
·熵权决策法 | 第87-89页 |
·金佛山西坡旅游公路K9+900 滑坡景观治理方案 | 第89-91页 |
·模糊熵权综合法的应用 | 第91-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6页 |
·建议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9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