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三角形波纹板流道的传热与流动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 ·广东省的能源形势 | 第14-15页 |
| ·空调能耗与节能概况 | 第15-16页 |
| ·空调新风热回收技术 | 第16-17页 |
| ·新风热回收的原理 | 第16-17页 |
| ·新风热回收器 | 第17页 |
| ·全热交热器 | 第17-21页 |
| ·转轮式全热交换器 | 第17-19页 |
| ·板翅式全热交换器 | 第19-21页 |
| ·交叉三角形波纹板换热器 | 第21-22页 |
| ·交叉波纹板流道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交叉三角形波纹板流道的传热与流动实验系统 | 第26-37页 |
| ·实验系统 | 第26-28页 |
| ·传热实验系统 | 第26-27页 |
| ·流动实验系统 | 第27-28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31页 |
| ·风机及变频器 | 第28页 |
| ·加热设备 | 第28-29页 |
| ·testo 425 热线风速仪 | 第29页 |
| ·温湿度传感器 | 第29页 |
| ·数字微压计 | 第29-30页 |
| ·数据采集仪 | 第30页 |
| ·露点仪 | 第30页 |
| ·IFA300 热线热膜风速仪 | 第30-31页 |
| ·实测措施 | 第31-32页 |
| ·保温措施 | 第31-32页 |
| ·密封措施 | 第32页 |
| ·漏风率测试 | 第32-33页 |
| ·热电偶的标定 | 第33页 |
| ·热线风速仪的标定 | 第33-34页 |
| ·实验步骤 | 第34-36页 |
| ·换热实验 | 第35页 |
| ·流动实验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交叉三角形波纹板流道的传热实验研究 | 第37-47页 |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37-39页 |
| ·误差分析 | 第39-42页 |
| ·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 ·换热因子和摩擦系数 | 第42-43页 |
| ·高宽比实验 | 第43-44页 |
| ·变热流密度实验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交叉三角形波纹板流道的流动实验研究 | 第47-57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湍流脉动的测量原理 | 第47-48页 |
| ·三维速度分量 | 第48-51页 |
| ·频谱分析 | 第51-53页 |
| ·傅里叶变换 | 第51页 |
| ·能量谱图 | 第51-53页 |
| ·速度矢量场 | 第53-54页 |
| ·湍流强度场 | 第54-55页 |
| ·湍动能场 | 第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交叉三角形波纹板流道的传热与流动数值模拟 | 第57-74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 | 第57-60页 |
| ·物理模型 | 第57-58页 |
| ·数学模型 | 第58-60页 |
| ·网格选择 | 第60-61页 |
| ·边界条件 | 第61-62页 |
| ·入口边界条件 | 第61页 |
| ·出口边界条件 | 第61页 |
| ·壁面边界条件 | 第61-62页 |
|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2-72页 |
| ·模型验证 | 第62-64页 |
| ·周期性 | 第64-65页 |
| ·耦合壁面上的温度场 | 第65-66页 |
| ·耦合壁面与理想壁面的比较 | 第66-68页 |
| ·流道内的速度矢量场 | 第68-69页 |
| ·流道内的温度场 | 第69-70页 |
| ·流道内的湍动能场 | 第70-71页 |
| ·与平行板流道的比较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展望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