癃畅颗粒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
缩略语表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综述 | 第11-32页 |
1. 祖国医学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概述 | 第11页 |
·病因病机 | 第11页 |
·中医辩证 | 第11-12页 |
·治疗方法 | 第12-16页 |
·单方验方 | 第13-14页 |
·中药复方制剂 | 第14页 |
·中药保留灌肠法 | 第14-15页 |
·敷贴疗法 | 第15页 |
·针灸疗法 | 第15页 |
·内外结合疗法 | 第15-16页 |
·按摩疗法 | 第16页 |
·理疗 | 第16页 |
·心理治疗 | 第16页 |
·实验研究 | 第16-17页 |
·预防与调护 | 第17-18页 |
·生活护理 | 第17-18页 |
·饮食疗法 | 第18页 |
·预后转归 | 第18-19页 |
·问题和展望 | 第19页 |
2.BPH 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19-32页 |
·概述 | 第19-20页 |
·病因 | 第20-21页 |
·雄激素和雌激素对 BPH 的影响 | 第20页 |
·睾丸内非雄性激素类物质 | 第20页 |
·其他激素 | 第20-21页 |
·细胞生长因子与前列间质及上皮细胞相互作用 | 第21页 |
·BPH 的内因和外因说 | 第21页 |
·发病机理 | 第21-23页 |
·性激素在 B P H 发病中的作用 | 第22页 |
·间质- 上皮细胞相互作用与 BPH 发生 | 第22页 |
·前列腺生长子 | 第22页 |
·细胞凋亡和性激素环境与 BPH 的关系 | 第22-23页 |
·临床表现 | 第23-24页 |
·诊断 | 第24-25页 |
·病史和体检 | 第24页 |
·其他检查 | 第24-25页 |
·鉴别诊断 | 第25页 |
·治疗 | 第25-32页 |
·观察病情暂不治疗 | 第25-26页 |
·α-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 第26-27页 |
·5 α- 还原酶抑制剂 | 第27-28页 |
·雄性激素抑制剂 | 第28-29页 |
·植物药类 | 第29-30页 |
·钙拮抗剂 | 第30页 |
·H 2 受体拮抗剂 | 第30页 |
·微创治疗 | 第30页 |
·手术治疗 | 第30-32页 |
临床研究 | 第32-41页 |
1. 临床资料 | 第32页 |
2. 病倒选择 | 第32-36页 |
·诊断标准 | 第32-34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2-33页 |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 - P S S ) | 第33页 |
·排尿症状对生活质量(QQL)影响(BS) | 第33页 |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病情分级标准 | 第33-34页 |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34页 |
·中医证候分级标准 | 第34页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34-35页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35页 |
·剔除,脱落和终止实验的标准 | 第35-36页 |
·剔除 | 第35页 |
·脱落 | 第35-36页 |
3. 治疗方法 | 第36页 |
·药品剂型,剂量,与用法 | 第36页 |
·注意事项 | 第36页 |
4. 观测指标 | 第36页 |
·主要疗效指标 | 第36页 |
·次要疗效指标 | 第36页 |
5.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6-37页 |
·中医症状疗效标准 | 第36-37页 |
·综合治疗判定标准 | 第37页 |
·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第37页 |
6. 统计方法 | 第37-38页 |
7. 结果 | 第38页 |
·病例分组情况 | 第38页 |
·可比性分析报告 | 第38页 |
8. 疗效分析 | 第38-41页 |
·综合疗效评定 | 第38页 |
·IPSS 评分及 QOL 评分治疗前后变化 | 第38-39页 |
·中医症状改善比较 | 第39页 |
·最大尿流率治疗前后比较 | 第39-40页 |
·前列腺体积的变化 | 第40页 |
·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 | 第40页 |
·不良反应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1. 癃畅颗粒疗效评价 | 第41页 |
2. 癃畅颗粒的组方依据及配伍意义 | 第41页 |
3. 通过研究结果探讨癃畅颗粒的作用机理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