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2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38页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20-21页 |
·荷载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21-29页 |
·频域法 | 第21-23页 |
·时域法 | 第23-27页 |
·SWAT 法 | 第27页 |
·未知输入观测器(UIO)法 | 第27-28页 |
·逆结构滤波(ISF)法 | 第28页 |
·其他荷载识别方法 | 第28-29页 |
·基于振动信息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现状 | 第29-34页 |
·基于动力指纹方法 | 第29-30页 |
·基于频率响应的方法 | 第30页 |
·时间序列方法 | 第30-31页 |
·基于模型修正的方法 | 第31-33页 |
·智能优化算法 | 第33页 |
·基于信号变换的方法 | 第33-34页 |
·基于统计的方法 | 第34页 |
·结构动态荷载与损伤的共同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34-35页 |
·结构动态荷载与损伤识别中的难点 | 第35-36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来源 | 第36-38页 |
第2章 基于形函数和移动时间窗的荷载识别 | 第38-60页 |
·前言 | 第38页 |
·反卷积方法 | 第38-40页 |
·荷载形函数方法 | 第40-43页 |
·基本原理 | 第40-41页 |
·形函数的选取 | 第41-42页 |
·荷载识别 | 第42-43页 |
·移动时间窗 | 第43-45页 |
·基本公式 | 第43-44页 |
·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44页 |
·荷载识别的主要步骤 | 第44-45页 |
·数值仿真算例 | 第45-53页 |
·确定荷载形函数 | 第46-48页 |
·比较荷载识别方法 | 第48-52页 |
·三角形荷载识别 | 第52-53页 |
·试验验证 | 第53-58页 |
·试验装置 | 第53-54页 |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54页 |
·荷载识别 | 第54-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3章 虚拟变形等效损伤的荷载与损伤共同识别 | 第60-85页 |
·引言 | 第60页 |
·虚拟变形方法 | 第60-63页 |
·运动方程与整体坐标系下的虚拟力 | 第61页 |
·局部单元虚拟力 | 第61-62页 |
·虚拟变形 | 第62-63页 |
·已知荷载激励下损伤结构的响应 | 第63页 |
·离线识别 | 第63-66页 |
·未知荷载作用下损伤结构的响应 | 第63-64页 |
·荷载和虚拟变形识别 | 第64-65页 |
·损伤识别 | 第65-66页 |
·在线识别 | 第66-67页 |
·损伤结构的响应 | 第66-67页 |
·荷载与损伤共同识别 | 第67页 |
·基于约束子结构方法的荷载与损伤识别 | 第67-68页 |
·数值算例 | 第68-74页 |
·结构形式 | 第68-69页 |
·实际荷载与损伤 | 第69-70页 |
·识别 | 第70-74页 |
·试验验证 | 第74-84页 |
·试验装置 | 第74-75页 |
·荷载与损伤识别 | 第75-80页 |
·局部子结构荷载与损伤识别 | 第80-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4章 基于VDM 快速重分析的荷载与损伤优化识别 | 第85-101页 |
·引言 | 第85页 |
·利用VDM 构造损伤系统的脉冲响应 | 第85-88页 |
·脉冲响应 | 第85-86页 |
·单元变形和竖向加速度 | 第86-87页 |
·计算离散的脉冲响应 | 第87-88页 |
·荷载与损伤识别 | 第88-92页 |
·损伤结构的动态响应 | 第88页 |
·目标函数 | 第88-90页 |
·结构响应的近似计算 | 第90-92页 |
·优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92页 |
·数值算例 | 第92-96页 |
·结构荷载与损伤 | 第92-94页 |
·构造结构脉冲响应 | 第94页 |
·荷载与损伤识别 | 第94-96页 |
·试验验证 | 第96-100页 |
·试验装置 | 第96-97页 |
·荷载与损伤识别 | 第97-99页 |
·基于约束子结构的荷载与损伤识别 | 第99-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5章 移动动态影响矩阵与移动质量识别 | 第101-114页 |
·引言 | 第101页 |
·移动质量-桥耦合系统动力分析 | 第101-104页 |
·耦合系统的运动方程 | 第102页 |
·移动动态影响矩阵 | 第102-104页 |
·桥的动力响应 | 第104-105页 |
·移动质量识别 | 第105-107页 |
·目标函数 | 第105-106页 |
·灵敏度分析 | 第106页 |
·优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106-107页 |
·数值算例 | 第107-112页 |
·简支梁 | 第107-110页 |
·框架梁 | 第110-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6章 车-桥耦合系统的移动车辆识别 | 第114-135页 |
·引言 | 第114页 |
·车-桥耦合系统动力分析 | 第114-121页 |
·耦合系统的运动方程 | 第114-117页 |
·车体的脉冲响应矩阵 | 第117页 |
·桥的移动动态影响矩阵 | 第117-119页 |
·路面粗糙度计算 | 第119页 |
·桥的动力响应 | 第119页 |
·车-桥耦合系统的快速重分析 | 第119-121页 |
·移动车体参数识别 | 第121-123页 |
·目标函数 | 第121-122页 |
·灵敏度分析 | 第122-123页 |
·优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123页 |
·数值算例 | 第123-134页 |
·耦合系统的动态响应计算和比较 | 第124-125页 |
·路面粗糙度对移动体模型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移动体参数识别 | 第127-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7章 车-桥耦合系统的移动车辆和结构损伤识别 | 第135-152页 |
·引言 | 第135页 |
·移动质量和结构损伤识别 | 第135-145页 |
·移动质量下损伤结构的动力响应 | 第135-136页 |
·虚拟变形和移动荷载 | 第136-137页 |
·离散化 | 第137-138页 |
·识别 | 第138-140页 |
·数值算例 | 第140-145页 |
·移动体参数和结构损伤识别 | 第145-151页 |
·虚拟变形和移动荷载 | 第145-147页 |
·识别 | 第147-148页 |
·数值算例 | 第148-151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结论 | 第152-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69-172页 |
致谢 | 第172-173页 |
个人简历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