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通信网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电力通信网及可靠性评价概述 | 第12-25页 |
| ·电力通信网概述 | 第12-14页 |
| ·电力通信传输网 | 第12-13页 |
| ·电力通信数据网 | 第13-14页 |
| ·电力通信网技术 | 第14-16页 |
| ·可靠性评估概述 | 第16-20页 |
| ·通信网的可靠性 | 第16-19页 |
| ·通信网的可靠性评价 | 第19-20页 |
| ·电力通信网可靠性分析 | 第20页 |
| ·电力通信网可靠性评价层次划分 | 第20-24页 |
| ·可靠性层次结构 | 第20-23页 |
| ·可靠性综合指数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模糊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 | 第25-32页 |
|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25-27页 |
|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 第25页 |
|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 第25-27页 |
| ·熵权法 | 第27-30页 |
| ·客观赋权法 | 第27-28页 |
| ·熵及其性质 | 第28-29页 |
| ·模型建立 | 第29-30页 |
| ·模糊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的综合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 第32-41页 |
| ·指标体系的建立思路 | 第32页 |
|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32-34页 |
| ·指标体系框架 | 第34页 |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4-36页 |
| ·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页 |
|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4-36页 |
| ·指标体系的优化方法 | 第36-38页 |
| ·指标体系的有效性验证方法 | 第36-37页 |
| ·指标体系的可靠性验证方法 | 第37-38页 |
| ·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验证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指标体系的应用举例 | 第41-49页 |
| ·评价指标 | 第41-4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定 | 第41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1-46页 |
| ·电力通信网可靠性综合指数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49页 |
| ·下阶段的工作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