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 ·我国的能源状况 | 第8-9页 |
|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 ·当今社会对电力技术的发展要求 | 第10页 |
| ·本课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 ·热力系统热经济性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热力系统定量分析计算方法概况 | 第11-12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二次再热机组热力系统矩阵分析方法 | 第14-22页 |
| ·二次再热机组热经济性矩阵方程的构建思路 | 第14页 |
| ·主系统矩阵分析方程 | 第14-16页 |
| ·辅助汽水成分的归并处理 | 第16-17页 |
| ·辅助汽水成分及过热度热量跨级利用的回热抽汽在外置式蒸汽冷却器中放热量Δq z 的分类处理方法 | 第16-17页 |
| ·另类辅助汽水成分的分类处理方法 | 第17页 |
| ·二次再热机组实际系统的能效分布矩阵方程 | 第17-18页 |
| ·分析算例 | 第18-22页 |
| 第三章 二次再热机组热力系统的能损分析计算模型 | 第22-28页 |
| ·辅助汽水成分对热经济性影响的表达方式 | 第22-23页 |
| ·机组运行参数目标值的确定 | 第23-28页 |
| ·机组运行参数目标值的确定方法 | 第23-24页 |
| ·热力系统变工况计算的步骤 | 第24-25页 |
| ·具体参数目标值的确定 | 第25-28页 |
| 第四章 二次再热机组热经济性指标的确定 | 第28-35页 |
| ·锅炉侧热经济性指标的计算 | 第28-34页 |
| ·由原煤工业分析成分转化成元素分析成分的数学模型 | 第28-29页 |
| ·锅炉热损失法热效率计算 | 第29页 |
| ·排烟热损失 | 第29-32页 |
| ·干烟气带走的热量 | 第30-31页 |
| ·烟气中含水蒸气的显热 | 第31-32页 |
| ·可燃气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 第32-33页 |
| ·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 第33页 |
| ·散热损失 | 第33页 |
| ·灰渣物理热损失 | 第33-34页 |
| ·机组性能指标的计算 | 第34页 |
| ·总效率与分效率变化之间的关系 | 第34页 |
| ·热经济指标的绝对变化量 | 第34-35页 |
| 第五章 二次再热机组能耗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35-50页 |
| ·软件工程的概念 | 第35-36页 |
| ·需求分析 | 第36页 |
| ·系统开发的总体技术原则与技术特点 | 第36-37页 |
| ·系统开发的总体技术原则 | 第36-37页 |
| ·技术特点 | 第37页 |
| ·系统的主要功能 | 第37-42页 |
| ·实时参数检测与处理 | 第37页 |
| ·在线热经济性指标计算 | 第37-39页 |
| ·动态的能损分析 | 第39-40页 |
| ·机组在线性能试验 | 第40-41页 |
| ·机组优化运行指导 | 第41页 |
| ·运行分析的优化 | 第41页 |
| ·诊断管理 | 第41页 |
| ·数据查询 | 第41页 |
| ·离线数据人工录入 | 第41页 |
| ·多用户分级管理 | 第41页 |
| ·使用通用电站热经济性分析平台开发 | 第41-42页 |
| ·系统功能方框图 | 第42-43页 |
| ·系统总体结构及软件技术 | 第43-44页 |
| ·系统的开发方案 | 第44-45页 |
| ·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44页 |
| ·系统的数据流图 | 第44-45页 |
| ·系统平台部分功能界面的展示 | 第45-5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0-52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 ·后继工作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