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1 引言 | 第15-3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8-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32页 |
·样本与数据说明 | 第32-33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评述 | 第33-47页 |
·农民和新型农民 | 第33-35页 |
·农民 | 第33页 |
·新型农民 | 第33-35页 |
·培训和农民培训 | 第35-38页 |
·培训 | 第35-36页 |
·农民培训 | 第36-37页 |
·我国农民培训的分类 | 第37-38页 |
·模式和新型农民培训模式 | 第38-40页 |
·模式 | 第38-39页 |
·新型农民培训模式 | 第39-40页 |
·相关理论评述 | 第40-46页 |
·农村教育理论 | 第40-42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42-43页 |
·农村社会学理论 | 第43-45页 |
·供给与需求均衡理论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 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特征和问题 | 第47-64页 |
·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 | 第47-55页 |
·我国农民培训的政策与措施 | 第47-49页 |
·我国农民培训的机构与体系 | 第49-50页 |
·我国农民培训的实践与成效 | 第50-55页 |
·我国农民培训的特征 | 第55-59页 |
·培训组织及时 | 第55-56页 |
·供给主体多元 | 第56-57页 |
·培训内容多样 | 第57-58页 |
·动员发动不足 | 第58页 |
·培训质量不高 | 第58-59页 |
·我国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9-63页 |
·农民培训的专门立法空缺 | 第59页 |
·农民培训的管理制度缺失 | 第59-60页 |
·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 | 第60-61页 |
·农民培训的思想观念陈旧 | 第61-62页 |
·农民培训的监督评价落后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现有模式分析 | 第64-83页 |
·我国农民培训模式概述 | 第64-71页 |
·政府主导类模式 | 第64-67页 |
·政企配合类模式 | 第67-70页 |
·市场运作类模式 | 第70-71页 |
·我国农民培训模式探索与实践 | 第71-74页 |
·我国农民培训模式探索中的基本经验 | 第71-73页 |
·我国农民培训模式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 第73-74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典型模式有效性分析 | 第74-82页 |
·江苏姜堰政府工程推广型模式 | 第74-75页 |
·河北定兴主导产业推进型模式 | 第75-77页 |
·陕西宝鸡专家大院服务型模式 | 第77-79页 |
·河北农大职业教育培养型模式 | 第79-80页 |
·北京京郊田间学校参与型模式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分析 | 第83-100页 |
·国外农民培训模式概述 | 第83-89页 |
·西欧模式 | 第83-85页 |
·东亚模式 | 第85-86页 |
·北美模式 | 第86-87页 |
·新兴经济体模式 | 第87-89页 |
·国外农民培训模式比较分析 | 第89-96页 |
·国外农民培训模式主要因素分析 | 第89-95页 |
·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共同特征 | 第95-96页 |
·国外农民培训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96-99页 |
·政府全力支持,通过立法措施支持农民培训 | 第97页 |
·明确投资主体,利用经济手段确保经费来源 | 第97页 |
·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健全我国农民培训体系 | 第97-98页 |
·拓展培训内容,突出培训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 第98页 |
·严格教师准入,保证和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 | 第98页 |
·实施岗位规范,健全我国农民职业资格制度 | 第98-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6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0-130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需求——现代农业趋向 | 第100-105页 |
·新型农民培训需求——标准化 | 第101-102页 |
·新型农民培训需求——规模化 | 第102-103页 |
·新型农民培训需求——非农化 | 第103-104页 |
·新型农民培训需求——系统化 | 第104-105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均衡分析 | 第105-118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供给总体评价 | 第105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需求分析 | 第105-110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总体表现为供需失衡 | 第110-114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 | 第114-118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第118-121页 |
·制度因素 | 第119页 |
·市场因素 | 第119-120页 |
·自身因素 | 第120页 |
·技术因素 | 第120-121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121-128页 |
·模型选择 | 第121-122页 |
·变量设定 | 第122-123页 |
·模型运行结果 | 第123-124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24-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7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分析 | 第130-145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原则 | 第130-131页 |
·适用性原则 | 第130页 |
·有效性原则 | 第130页 |
·可持续原则 | 第130-131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制度设计与机制分析 | 第131-136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制度设计 | 第131-132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投资机制分析 | 第132-134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管理机制分析 | 第134-135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机制效率分析 | 第135-136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 | 第136-144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总体思路 | 第136-138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关键因素 | 第138-139页 |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具体策略 | 第139-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8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145-151页 |
·主要结论 | 第145-146页 |
·对策建议 | 第146-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7页 |
附录 | 第157-1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2-163页 |
作者简历 | 第163-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
收录证明 | 第165-166页 |
发表论文 | 第166-191页 |